「我想放手,但是放手好難,要幾歲才能放手呢?」放手,從鬆手開始

我回想在生活中對孩子的每一項放手,其實,都是從鬆手開始,曾經有人對我說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搭地鐵、轉公車,我認真想過,但是考量到一路上必須經過的區域、時間、治安,我不能冒這個險。 我知道,很多事情可以試,可以靠運氣,但也有些事,是一次都不能出錯。我知道,我心中的矛盾,也是許多父母的難題。

我們都讀過很多教父母要「放手」的文章,就連我自己也寫過類似的東西,接著就陸陸續續接到很多爸爸媽媽來信問我:

「我也知道該放手,但是放手好難,要幾歲才能放手呢?」

回著訊息,我忽然領悟!爸媽不是不放手,而是一路呵護著懷裡那軟綿綿的小傢伙,已經太習慣緊緊抓住掌心中的那隻小手,突然說要放手,捨不得是一回事,更多的是:

 

不知道該什麼時候放?

該怎麼放?

原來,我們都錯了,養孩子,「放手」是終極目標,但是每一次的放手,都是從「鬆手」開始。

我回想在生活中對孩子的每一項放手,其實,都是從鬆手開始,曾經有人對我說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搭地鐵、轉公車,我認真想過,但是考量到一路上必須經過的區域、時間、治安,我不能冒這個險。

我知道,很多事情可以試,可以靠運氣,但也有些事,是一次都不能出錯。我知道,我心中的矛盾,也是許多父母的難題。

 

不是不願意放手,而是還不能放手

很多人把「放手式教養」看成一種非黑即白的是非題,其實教養本來就是因人、因時、因地、因情境…而異的申論題,沒有標準答案,也絕對找不到100分。

何時可以放手?如何放手?更是每沒有固定的時刻表,更沒有可以照表操課的SOP。

 

放手,從鬆手開始。

我們家離公車站只有3分鐘路程,雖不遠,但行經路段是與馬路和住宅隔絕的腳踏車和人行步道,接著還要跨越一個車流量頗大的路口。孩子5歲剛入學時,我天天牽著孩子的手去搭公車,日復一日地告訴他們如何看來車,如何辨別來車方方向和速度;在一次又一次不同的突發狀況中,和孩子反覆練習如何應變意外狀況;不厭其煩的教他們判斷環境和路人,用各式各樣的模擬情境試驗、也考驗孩子的判斷能力。

慢慢的,孩子心態逐漸成熟,基本邏輯和因果關係的認知發展也漸漸到位,偶爾,我可以讓孩子自己走,確定他們不會誤闖自行車道、可以快速地通過馬路。這時,我將心裡那隻緊緊牽著他們的手鬆開,但是我還沒放手,我還在身邊緊緊跟隨,輕輕叮嚀。

到了8歲,人煙稀少的早晨,我會陪他走到車站,那裡有成群結隊的同校學生,也有幾位家長,所以孩子若要求不要媽媽陪著等車,我會放心回家,讓孩子享受一點“我長大了”的獨立感。

下午放學,一起下公車的學生很多,很多孩子走同一條路線回家,路上也有不少家長,孩子想要享受“自己走路回家”的成就感,我樂觀其成。

等孩子更大幾歲,已經擁有足夠的判斷和應變能力,我可以放心讓她自己出門、自己回家,但若是帶著年幼的弟弟,我會讓她帶上行動電話,上公車後打個電話向我報平安。等到一切都上軌道了,就連電話也不需要了。

這時,算是在這件事上真正放手。

放手很難,但是不放手,我們會親手把孩子未來的人生變得更難。

曾經,我請一位10歲的孩子將桌上的美工刀遞給我,得到的回答竟然是:「不行,我媽媽說小孩子不可以碰刀子。」

對這孩子有更多認識之後,發現他在進入幼稚園前家中甚至沒有筆出現,原因是:小孩子會拿把亂畫。

所以整個家裡找不到一支筆!當時孩子的舅舅還曾半開玩笑對孩子的父母和祖父母說:「那還不簡單,你們就把家裡100公分以下的牆壁通通漆成黑色的就不怕他們畫了!」

後來,這個孩子花了很多時間在練習拿筆時的手眼協調,一直到了高年級都還是無法將筆拿好。很多運動都因為協調性不佳而無法進行,就連走路都常跌倒,更別提需要用到精細動作的活動,孩子因此挫折不已。明明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卻被學校認定為學習和人際有障礙,委屈也沒少受。

另一個孩子,都到了7、8歲,還是每餐飯要吃上ㄧ、兩個鐘頭,父母看不下去,經常一湯匙一湯匙地餵。直到有天牙醫檢查時,牙醫師一看孩子的牙齒狀況,便問父母:「這孩子是不是經常把飯菜含在嘴裡很久?」

父母便把孩子吃飯速度很慢的煩惱告訴牙醫,希望能尋得解決之道。進一步檢查之後,牙醫告訴父母,除了習慣,最大的原因是孩子的咬合沒有力,才會每一口飯菜都含在嘴裡很久,應該是從小缺乏咀嚼練習的關係。

這才發現,父母因為怕孩子子嚼不動、也怕孩子噎到,又因為大人餵飯時希望孩子吃飯速度快一點,所以一直以來都把孩子的飯特意煮軟,菜和肉則用剪刀細細剪碎,孩子幾乎只要吞下去就好。結果,孩子的顎關節反而因為長期沒有出力的機會,失去了原本該有的咬合力。

慢慢將手鬆開,是給孩子練習的機會,更是父母的練習題。

從鬆手到放手,是給孩子成長和獨立的機會。

從鬆手到放手,父母需要練習,也需要一點咬牙的決心。

而思考「鬆手」的契機,有時,只在3秒之間。

 

倒數3秒,練習鬆手

安妮從小就是個乖巧柔順的孩子,當我們說不可以,她很少堅持,甚至很少問為什麼。但是弟弟就不同了。

他總是在說:「我可以!」「我想自己做!」

他永遠在問:「why not?」「為什麼不行?!」

每當弟弟問:「why not?」每當他露出堅定的表情斬釘截鐵的說:「我可以。」都激發我重新思考和定義我腦海中的“可以”與“不可以”。

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已經太習慣瞬間反應可以/不可以、安全/危險的大人,孩子的好奇心殺死的不是貓,是爸媽的細胞和心臟。

於是,很多時候我們都下意識地說出(甚至喊出):「不可以!」

下一次,在開始做一件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為孩子完成的事時,在我們對孩子說「不可以!」時,先停下來3秒,問問自己:

這件事,能不能讓孩子自己做呢?

或者,
能不能讓孩子自己做一部分呢?

這件事的哪個部分,孩子能自己做呢?

下一次,孩子說:「我可以!」、「我想自己來!」時,給自己3秒,問問自己: Why not?

為了讓孩子的未來能比我們更好,為了讓孩子成為能把自己照顧好、獨當一面、自信果決的大人,孩子有好多好多人生功課等著他們練習。

 

身為父母,我們也有屬於爸媽的練習題。

勇敢答題,聰明作答,為孩子的未來做最好的準備,從鬆手開始!

我想邀請爸媽們和我一起練習,從今天起,每週我會在Medium的Series“圖文集錦“ 中分享一則我的「放手,從鬆手開始—3秒練習」的小圖+故事。(點圖片看下一張,記得按小鈴鐺訂閱,才會收到更新通知喔!)

看完我的練習題,爸媽們可以想想如何也運用到生活中類似的事情上,我們可以一起分享和討論實行的心得和結果,或是遇到的困難。


更多我在澳洲做護理師、當講師、帶孩子、過日子的生活大小事,歡迎按讚加入「二花小姐」的粉絲專頁喔!

Photo:Pexels,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