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豐老師:用對方法就能讓低成就的孩子成為班上的閃耀新星

翻轉過去長期以來教育由上而下的輔導的困境,透過差異化分組進行座位編排並賦予不同的任務給每一位學生,這樣的轉變讓低成就學生有了參與及表現的管道,反而成了班上帶動學習氣氛的推手。

翻轉過去長期以來教育由上而下的輔導的困境,這樣的轉變意外提升了現場教師的教學熱情,更讓低成就學生有了參與及表現的管道,反而成了班上帶動學習氣氛的推手。

 

危機就是轉變的契機

102學年度教英文的林健豐老師接了四班國一新生,林老師說:「每個班級中高達1/3的低成就學生著實帶給我一場震撼教育。內心的感受是眼前一個個低成就孩子學習上的無助感的茫然眼神,提醒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一場危機,那也就表示教學策略必須因應他們的學習需求進行調整與改變。」

於是林健豐老師決定轉變現行的教學方式、逐漸研發出一套教學模式,引導班級學生投入學習,讓每個學生皆能經歷學習成功的喜悅,進而提升學生學習的信心、興趣與動機─「區分性ABC教學法」。

 

用對方法讓教室裡群星閃耀

「區分性ABC教學法」的主要精神是期待每位教師在課堂中發掘每個孩子的亮點,正向支持引導成長。教師透過分組合作學習,融入差異化教學設計,落實執行動態評量,達成引導學生翻轉學習的目標。

ABC三人小組於課堂學習過程中,先異質合作,再同質競賽,先是引導A組學生精益求精,透過加速、加深、加廣的挑戰,追求英文學習上的卓越與超越;接著協助B組學生穩健踏實,成功應用知識,拓展學習廣度;最後鼓勵C組學生自信積極,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賦予不同的任務給每一位學生,促成合作機會或成就良性競爭,共同追求進步與卓越。

 

透過差異化分組進行座位編排

以全班30人為例,分為10個3人小組,橫向為異質性分組,方便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透過師徒制落實課堂即時補救教學;直排為同質性分組,方便進行差異化評量,評估學生學習成效並據以進行教學調整。

實施差異化教學進行ABC分組之目的不在於給學生分等級貼標籤,教師在安排分組與座位的思考點在於「如何安排能協助每位學生及整體班級學習發揮最大效益」。要能讓學生充分投入學習並達到高成功率的目標,三人一組的目的為組員人數不至於過多且能充分發揮合作的效果,並能以教室六排坐的座位為基底。

分組的依據在於綜合評估學生該科的學業成就、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作業品質、筆記品質、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之成績穩定度、人格特質(只顧自我或熱心助人、包容性強或弱、自我管理是否良好、人際關係良好或遭排擠等)、性別、身高、班級人際圈之小團體等,方能調整出一個較理想的座位編排。

 

教學相長,英文不用一個人苦讀

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各類提問與答題機會均等提供給每位學生,且在不同能力組型的組別中能力較弱者優先得到發表與成功機會,若同能力組型中同學答錯或不夠完整,同能力組型中者可獨立搶答或透過組長從旁協助回答獲得更多加分,確保學生專心聆聽其他同學的發表並相互補其不足,若同能力組型學生皆不會,搶答機會就可開放給高一層次能力組型之學生進行搶答與補充,若全班都解答不了之問題再由老師進行講解與補充。

此一流程將能完全兼顧課程教學進度及學生投入參與學習的品質與專注度,提供每位學生均等且適性的參與及檢核機會。

 

異質性分組使學習氣氛更和諧

在課堂上實施合作學習,低成就學生因著教師的引導與同儕的協助,他們對課業的興趣與動機也提高了。班級內許多原本專注力不足容易分心、發言或行為會干擾課堂秩序的學生因為在教師引導與小組合作過程中對於課程內容有了參與的機會及表現的管道,反而成了班上帶動學習氣氛的推手;原本老死不相往來的學生及相互排斥的小團體透過持續變換的異質性分組學會了與不同特質的同學互相溝通及合作,進而彼此包容與接納。

這些都使班級課堂的學習氣氛與班級整體風氣變得更和諧、更積極。在有系統的實施分組合作學習後,可以看到原本課業成績較落後的學生學業成績、上課參與及發言、作業的品質等各方面皆有顯著的進步了呢!


◥ 學生們因為分組合作的關係開始相互傳授學英文的小撇步,也更懂得彼此感謝。


學生:「老師真的不是普通的厲害!分組教學讓每個人都受益良多,不管是與組長或組員的二次學習都是一樣的有用,還可以讓每個人都參與到進行學習的過程。尤其是小組長的上台講解課文還有拼單字比賽,真是精彩又刺激!上課小組討論也讓英文課變得更加有趣和充實,這也是因為有組員的關係。真的很感謝我的組員們。


林健豐老師的「區分性ABC教學法」創新教學已培養出12位種子教師,期望持續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看完整《看見教室裡群星閃耀—區分性ABC教學法》創新教育專案

 


【 全臺100個創新教育專案 │ 延伸閱讀 】

We Are Family

用繪本翻轉國中英語教學

World in Hand 掌握世界

 

數位編輯:楊逸慧、吳佩珊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