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適當的愛 將演變成「危險孩子」的製造者

避開「溺愛」的陷阱,「嚴格也是一種慈悲」是身為父母一生的功課,也是最光榮的任務。因為,傳承是一種生命的價值。

孫安佐事件前陣子不但攻佔各大媒體版面,也讓親師開始反思「我們的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過去有二十年的時間在體制內投入「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連線,充份累積能和各種不同類型家庭對話的能量,延續至今走出體制成立在地共學讀書會,透過飽滿的能量和家長們對話規劃孩子們的未來。這些經驗使我深刻相信「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除了極少數特例,「虎毒不食子」的千古明訓讓我依然相信性善之說。

但是 ……
就是這個「但是」,「不適當」的愛卻會讓父母演變成「危險孩子」的製造者,用過度寵愛形塑孩子的未來,的確是危險的開端。記得很小的時候,奶奶曾說了兩個故事令我至今印象深刻。

第一個故事是說城裡有個富豪晚年得子,因為疼愛所以「百般伺後」,把這孩子養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王子」,有一天富豪要出遠門怕孩子餓著,於是在他脖子上掛了一串大餅,叮囑他餓了就吃脖子上的餅。過了幾天富豪回家,看到寶貝兒子活活餓死在家中,脖子上的那串只被咬了胸前那幾口,只因為「懶」得動而喪失生命。

這個過度寵溺孩子的故事,雖然只危害到孩子本身,卻精準點出為人父母的「寵愛尺度」影響著孩子的未來發展,適度的與關懷才是親子教養的平衡點。

另一個故事,就是製造「危險孩子」的案例了:有一個被媽媽從小疼愛著自己的獨子,孩子任何要求都答應,導致這孩子長成一個好勇鬥狠的小混混,最後被關進監牢。故事的結尾是臨刑前孩子要求跟母親說悄悄話,卻一口咬下母親的耳朵,大聲哭喊指責母親從未管教他,害他落的死刑一途。

這個危險孩子的例子,就是「害人害己」的案例。

從這兩個民間故事來看,父母都是扮演「慈愛」的腳色,怎麼會把孩子推上死亡之路呢?

教養的意義在於引導孩子成為正直的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教養要培養思辨、友愛、責任、合群……等各種品格,不是一味姑息、無視錯誤或是「是非不分」討好孩子,「愛的教育」加上「鐵的紀律」,如此「恩威並濟」陪伴、引導孩子的成長,才是給孩子一輩子的無形財富。


以下五道防火牆預防「危險孩子」的養成,大家一起來試試:

1.以身作則。
身教是最好的指南針,「有樣學樣」是家庭教育的責任,父母必須提升自己素養,才能讓孩子「心悅誠服」。

2.把持原則。
賞善罰惡不是民間故事口號,父母的「原則」把持是孩子的福氣。不可一時心軟不捨,錯過調教把黃金時刻。

3.夫妻分工合作。
一個家庭的完整在於夫妻之間的責任分配,就算是離婚的家庭的運作,為了孩子的身心養成,父母親扮演的腳色和引導,絕對不可忘記自己該負的責任。

4.家族規則。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雖然現代社會不如古代大家庭家規繁複,但是家族聚會仍是一種「團體動力學」,一起正向調教、培養家族成員,彼此團結友愛是給孩子最好的人際智能。

5.日常法則。
專注陪伴、傾聽孩子、交心互動,這是每一天的日常。孩子能與父母黏膩的保存期限通常只有十幾年,甚至更短,陪伴著孩子一起身心成長,是身為父母最大的幸福,同時也是預防「危險孩子」最好的萬靈丹。

紀伯倫在《先知》一書中提到「我們的孩子不是我們的孩子」,這話的意思是孩子雖然是透過我們降生,但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身為父母的責任就是引導孩子成為能思考的獨立個體;「危險孩子」的養成絕對不是一時一日,父母的教養責任就是要教會孩子分辨是非善惡,並且能成為一個充滿「仁心仁德」的智者。

霸凌的事件、少子化的危機、高齡化的未來,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寶貝,先從自己的家庭開始,避開「溺愛」的陷阱,「嚴格也是一種慈悲」是身為父母一生的功課,也是最光榮的任務。因為,傳承是一種生命的價值。


家庭教育是社會運作的核心,身為家長的我們都要為自己的重要責任感到榮耀。
 


Photo:Alexas_Fotos,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