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怎麼不見了?!

我們經常在生活的漩渦中,不經意地被拉扯到緊繃的臨界點;當我們驚覺,試圖奮力爬出時,卻總以「暴走」收場。相信你跟我一樣,嘗試過許多「妙招」,但仍徒負乎乎,欲振乏力。其實,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沒有從自己身邊找尋真正適合的資源。
  • 文/ 醜爸
  • 2015-09-07 (更新:2019-04-23)
  • 瀏覽數8,153

四點半老大到家前,已經洗好米、準備好食材,開始要來切水果,等會接到老二跟老三時,大家可以在車上享用。在車上孩子們雖心情穩定,但一整天的學校生活多少造成心理壓力,說兩句即開始拌嘴。在交通尖峰時段,後面傳來靈長類生物的吵鬧聲,真不悅耳。

到家後,趕緊收拾開火,希望能以 “OK” 的餐點,為晚上的家庭生活揭開序幕。結果,蒜才切好,老三尿褲子;油才熱好,老二說姊姊打他;從四點開始一直興致勃勃要為家人準備美食的心情,被突然響起的鬼哭神號「吵」的索然無味….。

「你們在搞什麼鬼啊!通通給我去房間!!」怒力,完全炸裂,孩子看著我,那眼神好像在說:「我熟悉的那個風趣、溫柔的爸爸,剛剛去哪了??」

 

常常,我們想帶來歡樂,但是卻反向陷入情緒的黑洞

上述的場景,對許多家庭應不陌生。我們經常在生活的漩渦中,不經意地被拉扯到緊繃的臨界點;當我們驚覺,試圖奮力爬出時,卻總以「暴走」收場。相信你跟我一樣,嘗試過許多「妙招」,但仍徒呼負負,欲振乏力。其實,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沒有從自己身邊找尋真正適合的資源。

 

認清你的「自動化反應」

「孩子總是在我煮飯時大吵大鬧,讓我很不高興!」

「只要他不欺負弟弟,我也不可能會罵人啊!」

「弄壞玩具就是不對,我當然不能忍受!」

 

「孩子的行為」(例: 哭鬧、打架) 造成「大人的反應」(例: 大吼、體罰),是看似理所當然的行為反應公式:就是因為OOXX,我才會AABB嘛!

 

 

然而,如此簡略的公式,是忽略了「認知思考/情緒感受」的過程。「孩子的行為」其實激發了我們某種信念、或特定的情緒,這樣的信念與情緒,才導致我們的反應。

 

 

 

由於我們的不自覺或過度習慣,忽略了「認知思考/情緒感受」階段,而誤以為「孩子的行為」直接造成「大人的反應」。這種自動省略一個階段的行為,就稱為「自動化反應」。

 

  

「自動化反應」容易引起「暴走反應」

由於我們忽略了「認知思考/情緒感受」階段,因此也失去「自我覺察」的機會。例如,有位媽媽對於二歲孩子尿溼褲子、尿布戒了一個月還未竟全功非常在意,平常無論孩子怎麼哭鬧、在遊樂場打其他小孩,都不見媽媽動怒,唯有「馬麻我尿尿了….」這句,能點燃她心中的維蘇威火山。

細究之下,原來媽媽背負著「我不能輸給嫂嫂!」的心理壓力,因此完全無法接受外甥一歲半、只用兩個禮拜成功擺脫尿布,自己的寶貝卻還在苦苦掙扎的事實。當媽媽用更健康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認知思考/情緒感受」後,即使仍舊想跟嫂嫂拚得妳死我活,但對於自己孩子的「慢熱」卻較能寬心,暴走的頻率也減少了。

反觀我自己,對於「OK的晚餐是美好夜晚的起點」過度堅持,因此從晚上四點即一路緊繃,最後指東罵西,好似自己是被孩子逼得發飆…。漸漸地,學會把那有點不切實際的期待找出來,用更合理的角度修正它 (一個人照顧三個孩子,吃飽就好啦),並接納自己想要成為好爸爸的急迫感。

慢慢地,不會老走到抓狂那一步。

孩子們,爸爸會加油,不會隨便不見囉!

 

-------------------------------------------------------------------

 

☆ 還想知道更多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找出管理情緒的方法,讓自己突破自動化反應的限制嗎? 「媽媽在哪裡?--從日常生活找出情緒管理好方法」講座 熱烈報名中!

 

台北手創窩:http://goo.gl/forms/uJuM0zhLCH

台北天馬行空親子館:https://goo.gl/dblu3o

桃園手心親子生活實作空間:http://goo.gl/forms/xAPo1zGz1V

 

專業分享與實際演練,期待與您相見!

 

醜爸部落格:Be Parents Together!

醜爸臉書:醜爸工作坊

 

Photo:David D, CC Licensed.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