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教孩子承擔起責任 讓他在面對難題時不會只想逃避

「打掃阿姨來抱怨我們垃圾分類不確實,他們拒收我們的垃圾!我們要怎麼辦?」會場中間放置這三天累積的三袋垃圾,引導員問孩子這個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問題」,突然要自己面對,這些孩子霎時愣住了一下,才七嘴八舌地說道:「我們把全部丟到廁所去,就不關我們的事啦~」「我們要把垃圾帶打開來,再好好分類」「誰要分?」「大家一起分!」

引導員是適當的給孩子發表想法的機會,爾後詢問「那誰要開始行動?」這句話像是一個行動開關,有幾個孩子站了出來,其他孩子也跟上,不過很明顯的,每個孩子的投入程度是不同的,也有一些同學在後面玩......。

「後面那幾個,你們不要再玩了!」其中在分類的孩子這樣說,想號召全體一起面對這個「巨大的問題」。

這群孩子可貴的地方在於,他們與其去追究責任以及怪罪別人,更專注在捲起袖子一個個開始整理「大家」一起製造出來的垃圾,然後在整理的過程中有說有笑(偶爾還是有幾句抱怨啦!XD)

在孩子們處理完垃圾,引導員鼓勵大家,也詢問大家自己評估在過程中,是屬於「參與、參加、參觀」哪一種角色,而個別的角色有什麼感想?對其他角色又有什麼感想?

參觀者 - 「不想碰好噁心!」「那麼多人在弄,我可以休息」「我不知道怎麼進去」

參加者 - 「因為很多人,怕自己幫倒忙」「不知道垃圾是誰的,我就處理我做的好了」

參與者 - 「不想這麼多垃圾在這裏,那就變成垃圾山危機了」

玩轉學校透過這個簡單的活動,引導孩子們開始思考責任分擔的問題,在大家都不清楚是誰造成垃圾的時候,責任不明確的時候,各自又有什麼感覺?

 

陪伴孩子:面對、解決、承擔

回到我們現實社會當中,如海洋垃圾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但是我們採取了什麼行動呢?是否大多數的人仍然事不關己,但是海洋生態破壞後,也影響到食物鏈頂端的人類...

當然體驗活動跟現實有一些差距,因為現實中很多問題,我們好像沒辦法做些什麼。那麼,這種無力感又是何時開始培養出來的?我們是否需要聽從指令,才知道該怎麼採取行動?

引導員也詢問孩子們,那為什麼現實生活中的大人沒辦法處理這些問題呢?「反正有人會做啊~」「因為每天工作都很忙,根本沒心力在關心這些事情」「這根本是藉口!」「上班休息時間也可以貼公告呼籲大家啊!」「如果他真的很忙,那可以做些什麼?」「還是至少可以把自己的垃圾分類好啊!」

也許生活中,很容易遇到類似這樣的問題小至垃圾分類,大至國際間海洋破壞,我們或許很難解決所有問題,在面對難解責任之謎,我們也許可以陪伴孩子這樣做:面對、解決、承擔。

1.面對現況:面對現在的窘境,的確有些難為情,但是如果一味地逃避處境,則無法進一步改善,我們可以陪伴孩子,面對現況,同時更剝絲抽繭地一步一步了解為何會有現在的局面,知曉發生的原因。

2.解決問題:試著更了解問題所因,我們可以陪伴孩子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試著讓孩子自行思考,讓孩子知道有困難,爸媽都很願意協助,讓孩子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3.承擔後果:不論找到什麼樣的解決辦法,終究都需要面對後果。我們常常會跟孩子一起評量,現在的狀態是「參與、參加、參觀」,我們不會批判孩子選擇的狀態,予以尊重,但是我們會聊聊會遇到什麼樣的後果,而這個後果是要自己負責,知道這段對大部分的家長都有些困難,少一點介入讓孩子自行思考面對的後果,才有機會培養負責任的態度

除了以上三個步驟,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同理孩子的情緒,在面對困難、難解的責任紛爭,很多孩子會有生氣、沮喪、受傷等等情緒,這都是正常的,我們可以先陪伴孩子緩和情緒,再來慢慢面對問題。

在陪伴孩子面對難解責任之謎同時,我們也可以拿來自我反思:「是否我們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我們自己也有努力嘗試面對困難呢?」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