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我的刺蝟小孩:用溫柔和堅持,引導孩子成為情緒的主人

一個人之所以能內在情緒平穩且快樂,是因為他了解、並懂得自我排解不好的情緒與想法。學齡前的孩子正是開始學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靈活控管「情緒力」的時機。
  • 文/ 谷卓
  • 2018-04-10 (更新:2018-05-30)
  • 瀏覽數24,783

休假期間,我們長時間待在外婆家,那天午睡時間到了,我鋪好地舖,要兩歲的Jivan來躺下休息。可是,已經開始會看臉色的Jivan還想玩,他很有主見地公然在外婆、姨婆面前挑戰我。

「不要!我不要睡覺。」他自顧自地轟轟轟,繼續配音玩軌道車。婆婆們都跟著好說歹說,想要好好讓Jivan放下手邊玩具,躺下睡午覺,我順勢把燈都給關了、窗簾拉上。

他開始跳針,氣急敗壞地衝到我跟前,抗議式哭鬧:「寶貝不要睡覺、不要睡覺!寶貝要出去看鴨子!」我看著他,淡淡地說:「時間到了,你要睡覺,我們休息一下就可以再起來玩,媽媽陪你玩。」本來這麼溝通都能見效,於是我便作勢躺下,一如往常當喧囂中的一抹優雅,想說Jivan看我這樣,應該就無可奈何地摸摸鼻子跟上了吧!殊不知,這次他「起歡顛」了。

他知道要午睡,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他腦筋一轉,換了他的堅持:「寶貝要回家去睡覺!要回家睡!」他抓起他的鞋子,還找到玄關椅坐下穿好,接著是不斷來回於門口和我打地鋪的地方,對我哭喊:「寶貝要回家睡覺。」

 

大人先柔軟自己,堅定的踩穩立場並不代表會有衝突

這之間,外婆姨婆都上前關切過,但 Jivan依然固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反而在她們面前哭得更加淒慘。我示意長輩先去休息吧,給孩子發洩一下!

約莫盧了二十多分鐘,搞得我也優雅不起來,理智線就快斷了。我把Jivan帶到門旁說:「你想回家睡是吧?」「是!」「我知道你想回家躺自己的床,但媽媽現在不回家,我要在這裡休息!」我明確表示立場與堅持,把他帶到門邊,給他兩個選擇。

一個不能是選擇的「現實告知」:寶貝現在要去,就只有自己去,但是你不知道路,我會擔心。一個是「我牽著你一起去地舖睡覺,媽媽在旁邊拍拍你,等睡醒我們再一起去散步!」大人先柔軟自已,緩和語氣並釋出善意,不和孩子強碰,才能引導孩子也一同冷靜。

Jivan猶豫了,停下哭鬧認真思考,似乎有點識破第一個選項又自覺吃虧,他「試探性」地踏出門,不過,看到我真的沒有要一起去後,他啜泣著,主動牽起我的手進門睡。

一切都要落幕的時候,既沒能繼續玩、又不能回家睡的Jivan,看著我躺的枕頭再度歡了起來。他要睡我在躺的枕頭!(天啊!這故意給我找麻煩啊!)「不,這是我睡的,我有準備小的給你了!」我從不因孩子哭就心軟「棄守」,然後Jivan又嚎啕大哭了起來,眼淚簌簌地從側躺的左臉頰滑了下來。

 

壞情緒來了,那就指認它、接納它、克服它吧!

我問他:「你現在很生氣是嗎?」他用力說:「是!」既然能夠指認自我當下的感受,於是我決定讓他面對自己的情緒,把情緒控制的能力交還給它的主人。我把Jivan的棉被包好,再把他推向另一側,說:「那你在這邊生氣。你可以生氣!等你生氣好了,我再來跟你說話。」他愣了一下,我重複:「你可以生氣。」說完我便離開現場,自己也去廁所冷靜。

接下來在廁所,我聽到的不是Jivan的哭聲了,是他大聲嘶吼的叫聲,參雜他小聲低語「我好生氣」之類的話。約莫喊了兩三聲,就是一片安靜了。當我走出廁所看見他時,他還是在棉被裡,只不過坐了起來,靜靜地望向我將出現的方向。

「生氣好了嗎?」「好了。」

「我們可以睡覺了嗎?」「可以。」

「媽媽握著你的手好嗎?」「好。」然後他伸手過來,三秒入睡。我想,最後他如此甘願,除了哭累了,更是因為他「總算」感到,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了,並掌有「如何做」的自主權。

 

處理孩子的情緒,而非一味滿足孩子的「想要」

在我指認出他的情緒後,這便是孩子感到「被理解」的第一步,也讓他警惕自己正處於什麼樣的負面情緒中。第二步,是允許並引導孩子用不危險的方式宣洩,訓練他用「解決問題」的思考習慣,想想自己該怎麼辦?這時的孩子,已經能夠稍微冷靜了,或許「想要的事件」仍沒有被滿足,然而,當孩子認真做自己的情緒的主人時,他便不會困在「歡」或「盧」的漩渦,使雙方都難受。

唯有在穩定、愉悅的情緒下,孩子才容易接受「沒有得到我要的」的事實,同時也能合作於教養者所堅持的原則。所以,處理情緒遠比處理事件來的重要!

其實,人人皆如此,在各種關係之中,我們不是真的非要得到什麼,而是希望有人能夠真的用心懂我。受挫了、沮喪了,不是「這又沒什麼,別在意」的安慰話,而是有一股溫定的力量,接納低潮,讓渡肩膀,讓最脆弱狼狽,甚至長滿刺蝟的自己知道,即使沒有達成目標,我仍是被愛著的。

一個人之所以能內在情緒平穩且快樂,是因為他了解、並懂得自我排解不好的情緒與想法。學齡前的孩子正是開始學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靈活控管「情緒力」的時機。這次「挑戰理智線」的經驗,我更確信,不能讓孩子失去為自己搭建「情緒網」的機會,以免「漏接」了未來單飛的自己。

 

 

Photo By:谷卓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