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我這都是為你好」只會造成子女怨懟你的錯誤管教

從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只是敘述大多數父母愛護子女的心境,並非包括不合時宜的管教方式;而一句「我這都是為你好」更不能翻轉錯誤管教造成子女怨懟的事實。

隨著時代變遷,新聞媒體快速傳播,許多從前顛撲不破的聖哲嘉言也逐漸需要重新定義。最近「情緒勒索」的話題引起廣乏討論,大意是說有些人無法為自己負面情緒負責,而以威脅利誘企圖掌控對方,迫使對方順從達到自己目的。伴侶、親子、職場中這種情形司空見慣,不但很少引起重視,有些被勒索者還誤以為那叫做「愛」,違背了勒索者不合情理的意願甚至還會良心不安而產生罪惡感。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的一件往事,讓我再一次審思「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的時代內涵。

因為寫了「夢想力」這本書,所以清大學生組織AISEC邀請我為他們做了一場45分鐘的演講。星期天的晚上,一百多名年輕學生聚精會神聽完三位講者演說之後陸續散去。一位五十開外父親拉著兩個大男生在大堂外急急攔住我,請我打消孩子們的荒唐念頭。

父親的朋友是曾經來住過的客人,聽了建議特別今天撥冗帶著兩位清華大一和大三的兒子來聽我演講,希望我能單獨和他們談談,改變兩個兒子「不可思議」的錯誤決定。氣急敗壞的父親叨唸著拉拔一對兒子長大的辛苦,好不容易分別考進了人人羡慕的大學和熱門系所,老大還讀到了大三,眼見人生勝券在握,瞿料兄弟倆最近竟然都想轉到冷門學系,只因為「興趣不合」。

父親繼續忿忿說著自己付出的心血,指引孩子就讀的學校系所都是未來金飯碗保證,強調興趣不能當飯吃,而且「小孩子」哪知道自己的興趣,還不是跟著時髦趕流行…,劈哩叭拉說個不停時,兩個一百八十公分上下的大男孩緊抿著嘴巴不發一語,臉色忽青忽紫強忍著複雜情緒。

趁著停頓空檔,我問兄弟二人「父親曾經聽完你們想要轉系的想法嗎?」,兩個人都搖搖頭異口同聲「爸爸不讓我們講完就已經大發雷霆了」。回頭看了看父親,中年人一臉尷尬說「小孩子鬧情緒有甚麼好聽的,我也是為了他們前途著想才阻止他們胡說八道」。

忘了那天跟父親談的詳細內容,但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當我對父親說「好好並且認真聽他們說完,再決定怎麼做吧!」。夜色中兩個兄弟同時抬手擦拭眼角溢出的淚水,父親則欲言又止忽然沉默下來。

我將父親拉到一旁告訴他我的想法,孩子的意見也許不成熟,但網路時代我們用過去的經驗指導他們的未來風險更高,親子一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彼此珍惜;無論年輕人堅持自己選擇之後的人生是好是壞,至少他們比較願意承擔不致怪罪父母;「未來」好壞的變數很多,如何讓孩子願意持續與雙親分享請益,共同經歷成功失敗的旅程,絕對比今天強迫他們順從己意而從此陷入緊張關係要強得多。

父親似乎有點訝異我這年齡相彷的長輩竟然沒和他站在一邊,但談過之後也若有所思的帶著兩個兒子離去。無獨有偶,那晚還有一位大三男生在我下台之後悄悄掩至身邊焦慮的問「我想轉系,但家人反對,我該怎麼辦?」,正在聆聽下一位講者的我只能點到為止,約好散會再談,之後卻不見蹤影。第二天清晨我赤腳跑步到成功湖畔,看到一位年輕人佇立沉思,好奇攀談並略談昨晚演講內容之後,素昧生平的大男生竟然眼睛泛淚,表示也因家人不諒解而蹉跎延誤,終至今年即將畢業而悔之已晚。


我不知道後來這幾位年輕人選擇了屈服或是得到了自由,但那幾幅畫面多年來揮之不去。很多古老的觀念我們不明究理的傳承下來,然後不知所以的貫徹下去,當結果與想像不同弄得兩敗俱傷,我們頹喪苦惱不知做錯了甚麼,又茫然徬徨不知如何收拾殘局?

其實,聖哲嘉言並沒有錯,錯的是我們沒有與時俱進,隨著時代調整實踐的方法。比如說從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只是敘述大多數父母愛護子女的心境,並非包括不合時宜的管教方式;而一句「我這都是為你好」更不能翻轉錯誤管教造成子女怨懟的事實。

那麼,在今天這個多元價值觀念紛歧的時代該怎麼管教(15歲以後我建議用 "陪伴"兩字)孩子呢?

從小,應鼓勵孩子用心探索,滿足好奇,凡事動手親做累積經驗,容許孩子犯錯;鼓勵他們大量閱讀,融合別人智慧形塑自己觀念。我的孩子二十幾歲了,他們並不特別出類拔萃,但一路走來互相學習成長,遇問題第一個想到求教的對象就是他們雙親,因此親子間彼此暸解擁有濃濃的感情。

相對於聽從父母而生活鬱悶,或憤而不從的親子關係,你想選擇哪一種?

 

※更多您可能感興趣的相關文章...

說出「現在你恨我,以後你會感謝我」代表你其實什麼都不懂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編劇簡士耕:不要為了競爭力,喪失自己的人性

Photo:ponce_photography,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黃小羽、吳佩珊(2019.2.25更新)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