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被愛」都是一種磨合與學習

「擁抱」與「說愛」,不浮誇、不敷衍,真摯且坦然,並用心聆聽每一份「需求」,溫柔堅定予以「回應」,才能感受彼此雙向「愛的流動」,即使過程當中有所「拒絕」,但至少是經過「思考」並以「愛」出發所做出的「決定」。

人,在愛與被愛中找到平衡。

我的父母親是台灣傳統的一代,在教養上難免打罵,也不會把「愛」掛在嘴邊,對孩子即使疼愛,付出的方式也不一定是我們喜歡,可以體會他們內斂含蓄的情感,但有時還是不免有所誤解。

記得在我出社會後的第一個父親節,我用薪水買了一雙號稱舒適好走的品牌皮鞋給爸爸,可是很奇怪,他非常少穿,年輕的我還為此生氣,跟他嘔氣,覺得自己的好意沒有被接納,心裡很不開心。後來,父親病危時,交待母親記得把那雙鞋放在棺木裡一同火化,我才明白,爸爸不是不想穿,而是捨不得穿。

後來,自己有了一雙兒女,在教養上對於「愛」的表達,一直希望能找到適合的方式運用於親子彼此,一起練習怎麼愛對方。女兒約莫四歲時,不知何故心情不佳,在某一個爆發點後哭了好久好久,我當下好生氣,兩個人間的氣氛處於劍拔弩張的狀態;當下一個轉念,我收起憤怒、沮喪地索性抱著坐在地上不停大哭的她,整個屋子的哭聲,我覺得自己的心也在哭,一個半小時過去,終於心情平復些後,我問她:「以後當你心情不好時,你希望媽媽怎麼做?」女兒哽咽地說:「抱抱。」所以,之後只要有類似的狀況,我就知道可以先用「抱抱」來回應她,等情緒過後再來討論事情。

有了這個經驗,與孩子之間「你心情不好時,希望媽媽怎麼做?」及「媽媽心情難過或生氣時,我希望你們怎麼做?」便成了親子增進彼此瞭解的重點話題。隨著孩子年紀增長,會遇到各式各樣不同的感受,每個狀況題都是溝通的好機會,也是練習怎麼相處的累積,給對方需要的付出、接收對方的心意,「愛」與「被愛」都是一種磨合與學習。

「擁抱」與「說愛」,不浮誇、不敷衍,真摯且坦然,並用心聆聽每一份「需求」,溫柔堅定予以「回應」,才能感受彼此雙向「愛的流動」,即使過程當中有所「拒絕」,但至少是經過「思考」並以「愛」出發所做出的「決定」。

某天接女兒騎車回家遇大雨,只有一件兒童雨衣,騎著騎著,我羽絨外套都濕了,她打開雨衣前釦,從後座幫我遮著,我說:「你的腳會濕掉。」女兒說:「沒有關係。」就這樣,我在她的保護下,一起回到家。那段路,是我感受到幸福的15分鐘。

不只愛孩子,不只對孩子付出,讓孩子知道要怎麼愛我們,如何付出別人所需要的,不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在有限的生命,感受「彼此在對方心裡的重要,得到所需的溫暖支持。」愛,可以更即時。

 

Photo By:Eliot Yang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