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麗山高中夢想行動家:以人為本的課程,讓孩子從不只「獲得」更學會「給予」

幫助學生將思考更聚焦於「人」而非事物。透過學會使用設計思考重擬問題,開創學生視野,讓他們運用所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他們擁抱失敗且勇於重新修正的生活態度。

學生韶陽說:「討論什麼是『設計思考』的時候,讓我印象最深刻,因為以前學的東西都是圍繞在『事』或『物』上,而設計思考是第一個教我們要聚焦在『人』身上的課程。」

 

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課程

臺北市麗山高中開設「多元選修」的「素養選修」課程,除了做為新課綱上路的準備,也期待能開創學生的視野。追求「科學力、築夢力、跨界力與公民力」的素養指標,並以「設計思考」做為展現跨界力的基礎。

設計思考是一套以「人的需求」為核心的方法。源自於產品設計師的設計思考,在歐美地區早已被擴展運用到商業模式的設計、社會創新等領域。麗山高中團隊認為「設計思考」是一場人人都能參與的創意革命,小至生活瑣事,大至生涯抉擇,啟發每位學生認知到自身所擁有的改變力量。

 

讓思緒發芽 一切都從同理心開始

以「老派人生之必要」為主題,以改善長者飲食、運動、社交3個問題開始,先教導學生分辨同理與同情的差異,從同理的訪談開始了解長者;再從訪談中截取資訊,了解並定義這些長者的問題,找出最深層的需求後,為長者發想解決問題的方法。

除此之外,最後一項關鍵能力就是打造劇本、說動聽的故事,將創造出感動人心的體驗式設計在期末舉行的成果發表會上發表,並邀請專家給予回饋。

 

幫助孩子將想法具體化,從中獲得成就感

麗山高中這支由各科異質性教師所組成的「跨領域」團隊,成員有物理、國文、英文、資訊老師,由於非本科,憑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熱情,一切從零開始,與學生一起踏上課程的探索之旅。

學生于萲說:「老師,真的辛苦你了!我真的覺得設計思考對我有很大的改變。我在社團課中,也曾嘗試用這樣的方式來觀察與思考,這是一堂很有意義的課!世上沒有完美的事物,我從小就喜歡『看見不足,想辦法改善』,原來我小時候就生活在設計思考中,現在感覺它真的是超貼近人類生活的事!」

學生明翰說:「上完了這門課程,對我而言,獲益良多!我認為這門課的核心之一,也是我成長最多的部分——同理心(Empathy),相較於以往的同情心(Sympathy)不盡相同,差別在於你是否將自己推向他人的角度,尤其在測試(Test)階段,而不單只給予援助。另外一項獲益是使我體驗到跨領域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發想(Ideate)時所需要的先備知識不會只是單一領域的面向,同時也考驗著自我的彈性與韌性,如何在對方需求情況的限制時間下完成成品,著實為一大工程之一。」

在經費有限、沒有經費挹助的情況下,麗山高中團隊說:「我們情商邀請了2位交大設計思考社創社社員遠從新竹來校,擔任引導師的角色以及課程顧問,參與課前共同研發教材,課後檢視教師上課的優缺點。他們也利用課後時間,帶領教師成立讀書會討論教材,課程方得以順利進展,收穫豐富。讓我們感動莫名。」



◥ 設計思考課程教師教學模擬─訪談練習

 

連結校外資源 擴大影響力

恰逢5% Design Action公益基金會甄選人才,麗山團隊通過面試,參與「老派人生之必要」健康促進專案,讓學生與設計師以改善長者飲食、運動、社交3個項目為題,共同參與「服務設計」的實務。該平台執行長更對於高中生學習「設計思考」十分樂觀,同步帶領學生學習與行動,促成社區接軌。

不僅如此,教師可藉由觀察訪談間的互動檢視學生的優缺點,或也可做為學生反思的教材,除了邀請專長擔任評審外,亦由學生自評,也可看出學生對作品的鑑賞力。最後邀請5% Design Action伍志翔設計師及交大設計思考社創社社員擔任評審,做為「老派人生之必要」學生版的展現。



◥ 同理 (Empathize)深度訪談社區長者。


◥ 發想(Ideate)與製作使用者的情境故事板,課程設計中共分5組,每組的主題不同。


◥ 發揮創意製作原型(Prototyping)


◥ 高一設計思考「老派人生之必要」成果發表。

 

打造全新的生命藍圖,在紛亂的世界中「找到路徑」

學生怡馨說:「我認為自己突破了原本思考的極限,但還有進步的空間。改變最多的是同理心,因為老人時常被忽略,所以我們更需要多花時間去了解他們!」

藉由課程,幫助學生「看見不足、想辦法改善」,將思考更聚焦於「人」而非事物。透過學會使用「設計思考」重擬問題,開創學生視野,讓他們運用所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他們擁抱失敗且勇於重新修正的生活態度。



看完整《設計行動  改造社會》創新教育專案

 


【 全臺100個創新教育專案 │ 延伸閱讀 】

最撼動人心的教育力量

超越達人公益計畫—讓孩子看見未來

「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 TFT)

 

數位編輯:楊逸慧、吳佩珊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