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也能活出退休好生活

很多人誤以為要存很多退休金才能過上幸福好生活,其實只要身體健康,生活不必花大錢也能過得又快樂又有意義。

每當有朋友以大道理勸我們做某些我們不想做的事時,我們常會口出豪語:「我又不是被嚇大的!」其實這往往只是給自己壯膽罷了,誰叫我們真的是從小被嚇到大。媒體必須危言聳聽才會有收視率,名嘴唯恐天下不亂才有通告費,商人更是利用我們的恐懼來販賣商品賺錢,當然,政治人物更加不會錯過這個騙選票的好工具。

這幾年來,全世界的人最常接受到的恐嚇就是高齡化社會,國家破產,老年無所依靠……尤其是從金融海嘯到年金改革,一波又一波的震撼不得不讓人擔心:「要存多少錢才能安心退休?」

許多理財專家,尤其是那些想賣我們各種商品的業務人員會逐條列舉各種花費,試圖計算一個人退休後需要多少錢才能安享天年,而算出來的數字對於絕大多數的受薪階級來說,恐怕都是個天文數字。

對於少數企業經營者或擁有專業技術的高階主管來說,面對「存多少錢才能退休?」這個問題,也許幾年前預估賺到三千萬就好,等賺到三千萬後,又改口說一億,真的賺到一億之後,就更不會退休了。對於這些人來說,假如賺錢真的那麼容易,那又何必退休呢?何況賺得再多,周遭一定還是有比自己更有錢的朋友,相比之下,怎麼可能甘願退休?

但是,很會賺錢的人畢竟是少數,會為「該存多少錢才能退休?」煩惱的,大多數仍是領薪水的上班族,我身邊也真的有不少朋友為此惶惶終日,睡不安寢。

 

「該存多少錢才能退休?」其實不用擔心!

其實大家都多慮了,根本不需要擔心退休金有多少,因為不管有多少,只要你用心,都可以過幸福的好生活。不用擔心的第一個原因是,擔心也沒用。既然是上班族,屆齡就必須退休,退休後也不見得能再找到理想的工作,能再積存的錢也很有限,勉強想再拚一下的話,把身體搞壞了更划不來。要是因為擔心,把微薄的老本拿去投資,弄得血本無歸,更慘。

第二個不用擔心的原因是,八、九○%的人都和你一樣,搞不好連那些理財投顧老師也沒辦法照他自己所說的存到那麼多退休金。既然全社會都是和我們一樣的人,靠我們的選票選出來的政府會讓八、九○%的人活得很淒慘嗎?

第三個不用擔心的原因是,這一大批戰後嬰兒潮屆齡退休的人,是人類史上最龐大、最健康、最有知識水準又最有資源的長者,而且別忘了,這些人還有選票!和想像中過去在社會角落裡孤苦無依、三餐不繼的老人,大不相同。

第四個不用擔心的原因是,科技的進步與人工智慧的發展,在老人照護上可以取代不足的人力,社會結構也會隨著這群人數龐大又有資源的高齡人口而轉移。當然,現今年齡較低的中壯年或年輕人更不必擔心,除了有這群長者打下的基礎,再加上未來人口更少,生活品質當然會更好!

第五個不用擔心的地方是,很多讓人幸福快樂的事其實不用花錢,而真正重要又有意義的事根本是錢買不到的。比如有錢可以買到豪宅,但無法買到一夜安眠;錢能支付最昂貴的醫療照護,但無法買到健康。某位知名幸福企業的經營者甚至說:「錢能買到的東西很少,更買不到幸福。」他認為,錢買得到的都對健康有害,就算留給孩子也是有害的。

 

只要身體健康,生活不必花大錢也能過得有意義

的確,有了錢可以讓別人為你做很多事,不必親自動手做,但是當我們不必親自去做的事情愈多時,人生的體驗就愈少,樂趣也就愈少。自己動手做,享受創造的樂趣。創造的定義是:因為你親自動手才出現在世界上的事,這也是生命意義的來源。

當然,有錢還是不錯,可以滿足很多人退休後想旅行的渴望,但若沒有健康的身體,就算有錢也無法長途旅行。要是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臺灣壯闊又優美的山林步道已足夠我們徜徉,而且完全不收門票、不必花錢。

很多人誤以為要存很多退休金才能過上幸福好生活,其實只要身體健康,生活不必花大錢也能過得又快樂又有意義,如今免費的公共資源很多,從長者免費的大眾運輸工具,圖書館、文化中心、公園、各種表演廳,到由政府或民間團體舉辦的活動,有時甚至比付費活動更精彩。

華裔日本企業家出版人邱永漢曾說:「有點小錢的小市民最幸福。」真的,錢不用太多,偶爾想打牙祭時能上館子,想泡溫泉可以來趟小旅行,這樣的小錢相信每個上班族退休時領的年金就支付得來。就像知名廣告人孫大偉被問到「多少錢算富有?」時,他回答手邊只要有十萬元就算富有,因為除了房子、車子、全家出國旅行……這類大筆支出,一次花上十萬元的機會實在不多,因此只要手邊有十萬元現金,那就是個有錢人了!

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先生也說過:「人生很奇妙,讓你懷念的,可能都不是錢買得到的東西。」別再為該存多少退休金而操心,因為能不能賺到錢不是憑我們個人努力可以做得到的,但是,好好運動、回歸家庭重建親情、交一些好朋友、把多出來的時間用來當志工、做自己有興趣且對社會有益的事,這些都是不必花錢就能得到幸福快樂的好方法。

 

摘自 李偉文《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時報出版

 

Photo:Pixabay,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