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習慣把愛藏在責備裡,容易讓孩子的心變得封閉!父母若能不帶批判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孩子會更願意配合

大多數的父母認為,一旦不發號施令或說出自己的感覺,就會失去威嚴。但,事實完全相反!孩子或是你的另一半會因此清楚知道,說話的人想要什麼、思考什麼,或是感受為何,就不會造成彼此之間的對立。

避免用「你……」指責或影射

一旦自己的願望或期待沒有達成,孩子的臉上很快就會寫滿失落的表情。因為他們還不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緒,也不知道如何完整表達感受,於是父母也跟著摸不著頭緒,常常對著孩子說「你……」,像是:

● 你不要這樣大吼大叫……
● 你現在應該……
● 你不應該……

孩子聽了這些話,反而顯得更委屈,當下可能甩頭就走,或是用亂踢、打人、跌坐在地上,甚至哭吼等方式來回應。

「你……」的用語常影射對方的不是,讓人聽起來像是說話者拐彎抹角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種方式反而會引起聽者的反感,不願再聽下去。結果,雙方就沒有機會在彼此尊重的情況下交談。

「你……」開頭的表達方式,不僅沒有指出事件的真實性,反而強調對方不受歡迎的舉動,同時還轉移了他的注意力。不論交談的對象是孩子、伴侶或是他人,這種對應方式都會讓人覺得一頭霧水。

在很多家庭裡,當彼此想表達自己的願望、期待或感受時,都會間接使用「你……」話語,到頭來,大家卻不明白說話者的用意。無奈的是,人們普遍認同這樣的表達方式,以為可以讓人知道自己的需求、感受及想法。然而,沒有人會讀心術,也沒有人有透視眼。最後,可能連爸爸媽媽都不知道孩子現在需要什麼,或是該做些什麼才會讓孩子更好。

還有另一個現象是:我們以為,每個家庭成員的期待和感受都一致,因為我們是家裡的一分子,我們愛著彼此,下意識會有相同的直覺反應。然而,家人之間想法和感受雖然會有相同的時候,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仍存在著差異性。當家庭成員超出兩位時,即使大家一起同行、一起生活,仍免不了要在日常生活中,與那些失望的心情,以及彼此間的誤會和磨合共處。

為了讓教養的過程盡可能輕鬆地進行,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應該學會用「我……」作為開頭,來表達自己的期待和需求。

 

以「我……」傳達想法和期待

說話的人在一開始要先確認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想要或可以跟他人傳達的內容。在家庭溝通中,如果運用「你……」作為說話的開頭,通常很快就會引起情緒上的反應—只是我們自己常常也不清楚那股感覺從何而來。現在的重點是,如何表達自己想要什麼,期待什麼,而其他人又應該做何反應?

 

【案例】

● 我希望,你可以整理你的房間,這樣我才能拖地板。
● 我累了,現在不想玩遊戲了。
● 我會等你,我們可以等一下再談,因為你現在一直激動大吼。
● 我現在想跟奶奶講一下話,然後就會去找你。請你先做作業好嗎?
● 請務必準時,不然我會很擔心。
● 叫第二次之後,我們就要開動了,請快點來,我不會再幫你加熱食物!
● 當我發現你騙我的時候,我覺得很生氣。我們可以之後再談這件事,請你要告訴我原因。

 

專家這麼說:當自己說出感受時,也會牽動對方的感受

起初,「我……」的說話方式聽起來會不太習慣。大多數的父母認為,一旦不發號施令或說出自己的感覺,就會失去威嚴。但,事實完全相反!孩子或是你的另一半會因此清楚知道,說話的人想要什麼、思考什麼,或是感受為何,就不會造成彼此之間的對立;而你希望他們配合的事也會跟著達成,或者他們也願意一起討論。

當自己說出感受時,也會牽動對方的感受,用「我……」來表達,才能讓孩子信任父母,因為他們知道,父母尊重他們的需求及感受,並將他們的言行舉止視為是自己的責任。同時,這種表達方式能聚焦在期待對方的作為上,也讓聽的人有選擇的權利。

在「我……」話語中,說話的人必須為自己的想法、期待和感受負責,不可批判另一方,而是用合宜的方式,描述對方的一舉一動。

想改變對方的作為,必須採取清楚明確的作法,讓對方有自我思考與反省的機會。此外,請秉持對事不對人的原則!請尊重個體的人格特質和獨立性。

 

摘自 朵莉絲‧赫克莫斯《讀懂孩子情緒,100個「聽說問答」關鍵對話練習》/大好書屋

 

 

 

※更多您可能感興趣的相關文章...

有效溝通,掌握影響孩子的關鍵話語

媽媽一定會生氣,但憤怒,是一種會把我們擊垮的情緒!請學會和憤怒的情緒共處

 

 

Photo:vborodinova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吳佩珊(2019.4.18更新)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