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拖延,在事情還不嚴重時,就把它處理掉吧!

為什麼會發生這起事件呢?因為拖延。我明明知道應該把那片玻璃搬走,而且這麼做根本花不了幾分鐘,但是我拖延不做,直到差點釀成一場大災難。
  • 文/ 書摘
  • 2018-03-09 (更新:2018-03-09)
  • 瀏覽數8,619

都是拖延惹的禍

我決定送掉一張舊的大型木書桌,桌上覆蓋了一片零點六公分厚、一點五乘一公尺見方的透明玻璃,新主人不想要那片玻璃,於是當我們在某個星期六的大清早將書桌運到他的卡車上時,就隨手把玻璃立在車道旁、籃球架的柱子邊。

朋友把書桌運走前,提醒我說:「你最好把這片玻璃擺在比較安全的地方。」我大聲回答:「我會的!」但我沒有。我看著那片玻璃,告訴自己待會兒一定要處理。之後我一下忙著修剪樹枝、一下清理車庫,但每次只要走過那片玻璃,我就告訴自己,應該在它被撞破前移走,然而我只是一直想:待會、待會。

一天下來,我們一家人決定出去吃晚餐。當車子倒出車庫時,內人凱倫說:「我們不是應該把這片玻璃放在比較安全的地方嗎?」你一定曉得我怎麼回答她的。

幾小時後,我們乘著暮色回家,大夥全都直奔屋內。這時我看到一把小型修草剪子被擺在街燈下、靠近人行道隆起的地方。我對九歲的兒子邁可說:「邁可,可不可以請你去把剪子拿來,幫我放回車庫裡?」於是,他跑往剪子的方向,我朝屋子走去。

那是個安靜無聲的禮拜六夜晚,直到寂靜被我從未聽過的慘叫聲劃破——我聽見一大塊玻璃被撞碎的巨大聲音。

我立刻意識到情況。我也知道原因。我衝出車庫,發現邁可仰天躺在車道,肚子上有好幾百片碎玻璃,有些長度超過三十公分。我抱著嚎啕大哭的他跑到屋前陽台,在燈光下檢視他的傷口,心裡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

但是,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竟然連一點擦傷都沒有!實際情況是,邁可跑著跑著便撞上玻璃,在玻璃摔落人行道的剎那,他剛好跌在那上面,可是身上竟然毫髮無傷。我們的慶幸之情溢於言表。

為什麼會發生這起事件呢?因為拖延。我明明知道應該把那片玻璃搬走,而且這麼做根本花不了幾分鐘,但是我拖延不做,直到差點釀成一場大災難。

讓我們在事情還不嚴重時,就把它處理掉吧!

 

做個有擔當的人

在休士頓的高速公路上,有面橫跨道路的高聳看板上寫著:「個人的責任感何在?」

不知道是誰把它架在那兒,但它確實一語驚醒我這夢中人。說得完全正確。責任感何在?為什麼現在社會上許多人常做的,是把手指向別處,為自己的問題、行為和情緒而怪罪東、怪罪西?舉個例子:有一天,我在加油站的便利商店想找一杯咖啡喝,當時咖啡壺是空的,於是我跟櫃檯後的先生說:「抱歉,沒咖啡了。」他指著距離不到五公尺的同事說:「咖啡歸她部門管!」

部門?在一個和我家客廳同樣大小的路邊加油站?

再舉個例子。某班越洋班機上,空服員透過對講機說道:「各位旅客,由於餐點部送錯片子,我們將無法為您播放原訂的影片,敬請原諒。」

披薩外帶店顯然漏掉了我們點的餐,我只好踱著方步等待,飢腸轆轆的家人則待在車上。就在此時,櫃檯後的年輕人出其不意地說:「嘿,別怪我,我才剛換班哩!」

我們常聽到「不是我的錯」、「不干我的事」或「不是我的問題」等類似的話語,我之所以覺得告示板像當頭棒喝,部分是因為心有戚戚,而另一個感想是,一定是有人對「責任感」的問題感觸良多,才會立塊看板抒發己見,並提醒大家。

我也是深有所感,才寫下這本書的。

本書是寫給曾經聽過下列問題的人看的:

「這工作該歸哪個部門負責?」
「他們怎麼不事先溝通好呢?」
「誰該為這些失誤負責?」
「我們為什麼得忍受這些改變?」
「什麼時候才有人來教導、訓練我?」

以上問題看似天真無邪,卻暴露個人缺乏責任感(其實我比較偏好「個人擔當」(Personal Accountability)這個詞彙),並直指當今許多問題的核心。

現在,動動腦筋,多問些與個人擔當有關的問題,才是改善組織、改進個人生活最有力也最有效的方法。

「問題背後的問題」(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 QBQ)是工具,它經過多年的開發與去蕪存菁,透過改進問話的方式,幫助包括我在內的個人,發揮個人擔當的精神。

我從一九九五年起,開始針對這個觀念撰文並發表演說,如今獲得的共鳴更勝以往。幾乎每天都會有改善生產力、提高更佳的團隊精神、減輕壓迫感、關係更健全,以及提供顧客更好的服務等成功故事。

話雖如此,QBQ 讓一般人最受用的還是與個人有關:一旦開始實踐QBQ 式的思考方式,似乎會有漸入佳境的感覺,你將獲得更多的樂趣。選擇做個有擔當的人,生命將更充實、更愉悅。

 

摘自 約翰 ‧ 米勒《QBQ!問題背後的問題》/遠流出版

 

Photo:Dan Gribbin,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