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健在的時候重新串聯起手足關係 別讓手足成「風險」

在少子化日趨嚴重的現代社會,兄弟姐妹未來很可能會變成「稀有動物」。但比起父母、另一半與孩子,他們或許才是這輩子和我們相處最久的人,儘管如此,我們卻很少將手足之間的關係攤在陽光下討論。

為台灣社會敲響手足關係的警鐘

手足差距的問題,總在父母倒下時愈加顯現。父母健在時,成為子女維生的「防波堤」,然而這道堤防倒塌了之後,巨浪將無情地襲打而來。家中較有經濟能力的子女成為了面對第一道浪的人,不僅如此,因著較無自立能力的手足存在,父母這道「防波堤」的決堤,更意味著他們同時要成為下一道「防波堤」。

追根究柢,手足是人生的重要他人,而且是因出生而形成的一輩子的關聯。是好緣,是冤仇,端賴彼此在生命中如何互動。本書提醒我們,手足可能是我們未來的資源、甚至資本,也有可能是我們的負債。我們今天的所作所為,都會影響未來的手足關係,進而影響我們自身的生活。如何看待手足關係,又如何經營,才不至於為難自己、為難他人,就看大家的生命智慧了。(為台灣社會敲響手足關係的警鐘/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楊培珊)

在高齡化、不婚化、少子化日趨嚴重的現代社會,兄弟姐妹未來很可能會變成「稀有動物」。但比起父母、另一半與孩子,他們或許才是這輩子和我們相處最久的人,儘管如此,我們卻很少將手足之間的關係攤在陽光下討論。或許是基於家醜不外揚,也或許是因為清官難斷家務事,然而一旦邁入中年,當父母老邁、手足未婚,兄弟姐妹之間的差距與矛盾便會漸漸浮上檯面,教人不得不正視。

要是兄弟姐妺有了自己的家庭,單身的人是不是就要多擔待照顧父母的責任?另一方面,單身的人將來老了,如果沒有足夠的存款,能指望兄弟姐妹接濟嗎?最後會不會反而變成已婚手足的重擔?

《手足風險:當我們慢慢變老,兄弟姐妹究竟是我的資產,還是負債?找回親情與現實的平衡點》一書援引許多真實案例探討手足關係中長幼、性別、婚姻、經濟能力等面向的影響,手足有時像是靠山,有時卻又是風險的來源,當彼此的生活水準差距愈大,這樣的「手足差距」就會進一步挑戰手足之情;而父母從小的偏愛也可能把差距帶進手足之間,埋下陰影。

傳統社會並不會輕易鬆口談論這種「風險」,因為每個人在心情上都會想支持窮困潦倒的手足,但實際上卻可能無能為力、深為這種矛盾所苦又難以訴說,討厭兄弟姐妹的負面情緒往往由此而生,使得手足關係降到冰點。正因如此,我們才應該公開討論這項議題,積極引進可靠的社會資源和外部的人力支援,盡速建構「新手足關係」。《手足風險》一書中的案例在台灣及華人社會也很普遍,讓人可以對照自身的處境而有所共鳴,進一步思考未來的對策。

 

想要消除不安,現在可以做些什麼?   

排除「風險」轉換為「資產」

身為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手足,要想在發生萬一的時候有個能依靠的避風港,我建議各位根據下面四個階段,首先建立起「資產」般的關係。


▼第一階段:認清風險是什麼,該擔心的又是什麼

首先,各位必須讓自己的風險「可視化」。例如預先了解手足法定義務的相關知識,或是調查公共支援有哪些選項,防患未然的方法不一而足。如果在「想得到的範圍內」做好準備,或許就可以消除「不安世代(請參照第二章)」的部分隱憂。
另外像是找外面的人商量,或是雖然不到申請低收入戶補助的地步,但還是可以接受政府補貼,當然也不要一味認定親人就應該包辦家中大小事,這些做法都能讓提供援助或接受援助的兄弟姐妹減輕一些心理負擔。 


▼第二階段:在父母健在的時候重新串聯起手足關係

我們很容易忘記,其實親戚當中往往有一個關鍵人物,可以讓成人手足之間的關係變得圓滑。研究者把連結不同世代、凝聚家人、關照家人彼此關係的人,稱為「親屬守護者(Kin Keeper)」,而發揮這種效用的則主要是女性。長大成人後,兄弟姐妹間就不再像以前那麼親,這時候能讓手足重新拉近距離的關鍵人物多半是父母,特別是母親。如果兄弟姐妹間有什麼衝突,就要在父母仍健在時,把父母的「溝通能力」發揮到極致。我曾經見過一家人經由親子促膝長談,把之前對對方的不滿全數吐露出來,「坦誠相見」後盡棄前嫌,後來家人間的溝通就變得順暢無比。之後我會詳細介紹這個案例。


▼第三階段:找一個最合適的「第三方」居中協調

下面這種說法雖然有點違反常理,不過遇到有困難的手足時,與其苦思「如何照顧他們」,倒不如把重點放在「如何避免自己一個人照顧他們」。
如果你的兄弟姐妹長期無法工作,或者足不出戶、難以溝通,那麼有個解決方法是,在還有餘力協調的父母健在時,一起訂定一個「手足一生的生活計畫」,計畫中要包含開銷、住處等手足生活上的大小事。
很多時候,因為對象是親人,所以我們會流於感情用事,讓關係變得更複雜,以至於無法妥善解決問題。這時尋求外人的協助也是一個方法,例如兄弟姐妹罹患失智症需要照護時,找一個第三方當「成年監護人」也不失為一個選擇。


▼第四階段:眼光放遠,長時間慢慢培養手足關係

照護父母、兄弟姐妹換工作或失業,每當家人遭逢人生的轉捩點,手足關係就容易生變,但其實良性關係是能夠透過長時間慢慢培養出來的。這部分我會在本章最後引用具體的案例加以說明。

 

摘自 平山亮, 古川雅子《手足風險》/聯經出版

 

Photo:Bruce Christianson,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