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究竟是我的資產,還是負債?

照顧父母是一堂人生的功課,然而,人生如果還有「另一堂課」是照顧兄弟姐妹,我們該如何面對?

社會上淨是些「有瑕疵」的兄弟姐妹

照顧父母是一堂人生的功課,然而,人生如果還有「另一堂課」是照顧兄弟姐妹,我們該如何面對?當責任與親情產生衝突,我們應該繼續關愛守護或放棄斷絕?
難以訴說!叫兄弟姐妹太沉重!手足風險,現代人必須面對最嚴重的家庭倫理課!

一位援助低收入者的男性曾說過以下的話:「我覺得政府並沒有設法讓繭居族等低收入者重新回到社會上,反而社會好像愈來愈向他們靠攏。將來這個國家絕大多數的人,可能某方面遲早都會變得『有瑕疵』。」

在這裡,我特別把「有瑕疵」加上引號,是因為這位男性話中的意思是,有些人可能會只因為一點小事,就陷入要接受社會救助的低收入狀態。可以說現在這個時代,老大不小了還「沒錢、沒工作、沒伴侶」,已經不會被投以異樣的眼光,亦即沒收入或低收入,而且在職場、家庭或社區很少和其他人接觸,這樣的人如今比比皆是。

你的兄弟姐妹如果很窮,或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這時候該怎麼辦?

或許他們的問題現階段不會馬上顯現。當今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即使沒錢,步入中高年後,父母應該也還能靠年金和手上的資產來養活他們。

但如果父母撒手人寰了怎麼辦?父母過世後,你有把握代替他們繼續提供手足一樣多的金援嗎?

接下來我要介紹幾個開始面臨這種困擾的人的心聲。

 

【 案例 1 】擔心姐姐無法離開父母身邊的藤田女士(化名)

藤田女士(47歲)有一份正職,同時育有就讀國中與國小的三個孩子,而她所憂慮的是姐姐(50歲)的將來。

「我姐姐是不折不扣的尼特族(英语:NEET,全稱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是指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不參加就業輔導的族群。 ),我想將來要照顧她的應該就是我吧。」

姐姐住在距離藤田女士家車程約一小時的娘家,單身,而且幾乎可說是無業。就算有工作,頂多也只是不定期的打工。有時候她會和朋友出去,不過好像沒什麼特別熱衷的嗜好。

藤田女士不太常回娘家,因此不清楚家裡最近的狀況,不過姐姐應該會洗自己的衣服、打掃自己的房間,但是是由媽媽(74歲)負責做飯。

爸爸已經超過八十歲了,有年金可領,過去在大企業工作時也存了一些錢,在經濟方面養姐姐一個人沒有問題。只是爸爸應該也有點擔心姐姐,為了不讓她在父母去世後無以為繼,還買了一間公寓給她。他們一定心知姐姐一直受到父母的照顧,以後一個人很難維持獨棟的娘家,而且爸媽也告訴過藤田女士,他們會留一筆生活費給姐姐。

儘管如此,藤田女士的憂慮還是揮之不去。

「就算可以養活自己,但一直以來只會依賴爸媽的姐姐,真的有辦法一個人生活嗎?她可是連水費都沒自己繳過呢!大家都對我說『有姐姐在爸媽身邊陪他們,妳就可以放心了』,可是在父母的保護傘下長大的姐姐,不要說照顧爸媽了,她連打理自己都有問題,而且這種事也不會因為年紀變大就突然學會啊。」

她不禁想像有朝一日父母過世後,姐姐孤伶伶地住在父母幫她買的公寓。如果她真的變成孤單一人,對她來說唯一可以依靠的親人,就只有自己了。

獨居的高齡女性往往很容易被騙,姐姐是不是沒有問題呢?

儘管藤田女士目前還不需要照顧爸媽,但更讓她掛心的反而是姐姐倒下去之後的「手足照護」問題。

「姐姐一直以來都可以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我沒有責備她的意思,只是隱約覺得,我應該做好照顧她的心理準備,畢竟她是我的至親。」

 

【 案例 2 】擔心妹妹在娘家附近獨居的大西女士(化名)

住在東京都內的大西女士(43歲)是一名職業婦女,有一個一歲大的小孩,而讓她掛念的,是在埼玉縣娘家附近獨居的妹妹。

妹妹從小就很會撒嬌,很受大家疼愛。她一直有打一點工,在商店當店員,雖然生活有些拮据,但現在至少還有爸媽的金援,日子勉強過得去。只是客觀來看一個四十多歲的女性,身為姐姐的大西女士不禁擔心這個只靠打工過活的單身妹妹,老了以後怎麼辦。

妹妹從美術大學畢業後,一直把生活的重心放在繪畫上,也沒去找正職工作。可是光靠畫畫沒辦法餬口,讓她逐漸喪失了創作的熱情,最近已經沒看到她在畫畫了。除了出去打工,大西女士完全不知道妹妹平常是怎麼過日子的。

大西女士會想到這些,是因為她自己的人生也曾經有很大的轉變。大西姐妹兩人都是過了四十歲還單身,所以爸媽先前一直掛念著她們。沒想到大西女士不但在兩年前結婚,還生了小孩、買了公寓。因為丈夫是收入不穩定的自由業,所以有一份正職的大西女士成了戶長,現在除了帶小孩之外,還要想辦法兼顧全職工作和還房貸,每天不斷從錯誤中學習,忙得焦頭爛額。大西女士忍不住透露了內心話:「一直到不久之前,大家擔心的都是我,覺得妹妹沒什麼好擔心的。先前一直獨居的我,認為即使爸媽過世了,要照顧妹妹一個人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是等我自己有了家庭、生了小孩,才知道光顧好自己這家就忙得暈頭轉向,說實在的,我還真沒有餘力去照顧她。」

 

期待「被拖累也無所謂的小孩」來照顧

父母對子女的偏愛,不僅代表情感上的偏好,還含有另一項意義,那就是「將來要讓誰來照顧自己」。如果父母已經決定老後最想依賴的孩子,而且也會要求這個孩子照辦的話,兄弟姐妹間的「差距」就和父母息息相關。原因如前所述,是由於接下照護父母重擔的手足往往會陷入困境,和兄弟姐妹間的「差距」更會日漸擴大。

如果將希望子女照顧自己的心情稱為照顧期待,那麼這個回應照顧期待的人選是怎麼產生的呢?

首先浮現在腦海裡的是性別。前面也提到過,選擇符合照顧期待的對象時,女兒比兒子更容易出線。偏愛女兒乍聽之下「還可以接受」,可是如果有好幾個女兒的時候怎麼辦?相反地,如果沒有女兒,全部是兒子的時候又該怎麼辦?

此外這和排行也有關係。父母要是期待長子(女)成為「可靠的兄姐」,可說就是期待他在自己將來的人生──尤其是老後──成為值得依賴的對象。只是我在前面的排行影響偏心程度的章節裡也說過,事實上,「可靠的人」不一定都是「兄姐」。這麼一來,選擇照顧自己的「目標」時,就不能光靠排行決定。

有一種說法是,父母的照顧期待會表現在對子女的援助上。尤其是在小孩長大以後,例如出資讓他買房子等,提供經濟支援或生活上的協助,其實正是期待這個孩子將來會用照護來「回報」。

事實上經過實證研究後,會發現這種說法不一定成立。例如蘇特曾經和研究夥伴卡爾.皮勒摩(Karl Pillemer)一起針對母親的照顧期待做過調查。 兩人以五百多名六十五歲到七十五歲的母親為對象,首先個別詢問她們所有子女的詳細資料,接著問她們「最希望誰來照顧自己?」

他們把獲得的資料統計分析後,(很意外地)發現這些母親對子女的資助和對他們的照顧期待毫無關係,對於最想依賴的子女,不一定在他們身上砸最多錢。例如「雖然我給○○結婚和買房子的錢,可是老了以後仍然希望是姐姐照顧我」,根據蘇特他們的資料顯示,不少母親都是這樣回答的。

而在子女看來不公平的照顧期待,是如何產生的呢?

這麼說可能讓人聽了不舒服,可是根據我個人先前的研究,父母的照顧期待容易指向「被拖累也無所謂的小孩」。

持平而論,其實父母並不一定有很清晰的想法,認為「這個孩子被拖累也無所謂」,只是他們的確會有優先順序,認定某個孩子「(的人生)絕對不能被我拖累」。於是在挑選照顧自己的對象時,便會找那個優先順序排在後面的孩子。而根據我個人的調查,也曾經好幾次發現父母對子女抱有這樣的心態。

 

摘自 平山亮, 古川雅子《手足風險》/聯經出版

 

Photo:Vasile,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