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深處的連結--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巧遇內心的自己

如何在累的時候還有能力去擁抱孩子?還能說出他的搗蛋其實內在有個需求或是想要引起我們的注意?真要命,常常這時,我感覺到的是「自己」被要求,被攻擊,只感覺到自己是受忽略的小孩,忘了自己是那個「媽媽」。

「我想要跟你睡。」...「吼,不要,回去睡啦!」我把孩子半推半送回他的床。

「媽媽,我好無聊,可不可以跟我玩。」...「無聊?無聊就去掃地。」我直接拒絕,坐在沙發上不想動。

「媽!他打我的鼻子啦!」...「他自己走過去撞我的手的」...「剛剛是你現在是你,你們自己去解決,不要每次都只會來告狀。」我閉上眼睛,在腦海中把門關上。

我們切開連結和拒絕,聽到自己的心裡飄過,「通通走開。」

如何在累的時候還有能力去擁抱孩子?還能說出他的搗蛋其實內在有個需求或是想要引起我們的注意?真要命,常常這時,我感覺到的是「自己」被要求,被攻擊,只感覺到自己是受忽略的小孩,忘了自己是那個「媽媽」。

「你們不能安靜一下嗎?」「不要每次都只會找我。」「你們都不檢討一下自己。」...感覺這些話也聽我媽說過,偏偏這會兒我在說的時候卻滿是委屈,好像我心裡也有個被媽媽推開的八歲的孩子。而這個孩子,一輩子都在練習如何一邊愛媽媽吸引媽媽的注意,一邊在被媽媽推開或攻擊時齜牙咧嘴地疼著,再一邊也學會拒絕自己的需要,為了減少累積成長的挫折受傷。

在這些被需要的時候跟自己的童年巧遇,也跟無能的自己同在,因為孩子不配合,我們太疲倦,處境太孤單...,所以選擇把孩子推開,切斷跟孩子的連結。也許那一刻,我撩起童年的傷,也給孩子的童年留下了傷,代代傳遞。

會不會我們耗費了大量的精神,其實不是在跟眼前的孩子鬥爭,而是內在孩子與眼前孩子的拔河較量?

 

停一下就好,讓孩子了解我們的狀況,也讓我們理解孩子的處境

就道歉吧!「我很抱歉,不能陪你,就是這個當下我無能為力。」面對眼前的孩子,我不期待自己能搞懂他的問題,甚至大多時候還很無力或孤單。

我能做的,只是盡量去感覺這些無力孤單,然後掙扎著不多說什麼,畢竟還沒做出行動的任何想法與情緒都傷不了人,也影響不了人,卻都紮實喚起自己的焦慮或是處理關係的慣性。

停一下就好了,然後我們比較可以透過這些感覺去理解他的處境,在這個處境裡,盡最大努力減少來自屬於我的焦慮的影響,也不去跟我自己童年幽魂結盟或吵架,我就比較有餘裕當回一個可能強勢,可能溫柔,但總是比較有自信的媽媽,才能盡量在孩子的處境中持續思考他的困難。

我們相信,如果孩子覺得他的問題被我聽見了,被我思考了,他就不會那麼無力、孤單,他就能開始思考他的問題了,連結就產生了,這就是涵容吧!

我就能回應,「嘿!你生氣了,不行就是不行」...「你們吵架了,先停下來」...「喔,你要媽媽陪你」...「是該來想想,這個情況,怎麼辦才好?」

孩子哭鬧可能會也可能不會緩和,但也許會睜眼偷偷看我們是否認真在想他的問題,而我也會離開自己那個孩子的心緒,看得到他偷偷看我的眼神,站回來那個比較成熟的,成年的自己。

心理師媽媽內心戲:

#想拒絕也許是因為太認同所以消化不良
#媽媽心裡也有個尖叫的小孩

Photo:Mandyme27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