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在家般的自在環境 教育就在各角落盛開綻放

校園環境設計若能創造出許多角落,讓能進一步坐下來交談、分享,那麼師生、同儕間的關係就可藉此空間而更為融合、緊密,讓教育在每個角落盛開。

除了建築與教室之外,校園中還有許多被閒置的「半戶外」空間,常常是人與人交流的最佳場所,若能創造出許多角落,讓大家不期而遇,進一步坐下來交談、分享,那麼師生、同儕間的關係就可藉此空間而更為融合、密切,也有機會發展成互動式、參與式的學習行為,讓教育在每個角落盛開。

 

【 精選 德、比、奧、日 】 美感校園X6


德國 ▍漢堡

易北河島中小學  展現易北河域特色的專業

學校為了因應不同年齡層的教學目的,以及德國移民人數眾多的跨文化、多語言等差異,特別營造了各類型的專業教室,並鼓勵大家協力營造學習情境。例如:讓學生以班級為單位,輪流於共同廚房在專業廚師的指導下為全校準備午餐,藉此發掘學生的多元興趣、開拓群體交流機會。另外將校舍外的親子接送區改造為蜿蜒河流般開放的停等空間,放置隆起的邊界石、島嶼沙坑,象徵易北河域的文化與地域特性,讓學生或家長可以在接送區坐等交談,打破文化藩籬。


◥ 易北河島中小學營造互動溝通的家具設計與環境的色彩規劃 (IBA Hamburg GmbH 提供)

 

奧地利 ▍薩爾茲堡

聖吉爾根國際學校  從玻璃窗看見阿爾卑斯當地傳統建材文化符號

學校坐落於優美的沃爾夫岡(Wolfgansee)湖畔,如詩畫般變化萬千的自然環境,就是最獨特的校園美景。因此學校在創立之初,就精心規劃讓「校園空間」能與「周遭天然美景、傳統民族建築」相互映照。大量使用玻璃窗戶,除了有更好的採光,還能映射到周邊的傳統民居;周遭環境與文化色彩、造型和森林、藍天與湖泊,彷彿成為校舍的裝扮,拉近了這所國際學校與當地民眾的距離。且因校址不大,周邊的山脈和湖泊自然而然成為學生們最棒的天然體育場,師生就近從事各種戶外活動,讓校園超越圍牆,也讓美感教育走出教室與書本,成為熱愛生活的本質。


◥ 聖吉爾根國際學校映照校園環境的玻璃窗牆 (St. Gilgen International School 提供)

 

比利時 ▍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國際學校  提供對的環境,讓每個人都可以有效地學習

這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國際學校,學生來自70個不同的國家,年齡從幼兒園至高中,因此如何跨越文化、族群、宗教等差異,達到有效的學習溝通,成為校方營造空間美學的重點。學校靈活運用校園內各處小角落,布置成色彩豐富和質感創新的座椅區,讓每個人都可以輕鬆地坐下來與同伴交談、互動,徹底打破教室的框架。更將入口的大廳改造成通往二樓的大型斜梯,大廳變身成為劇場,師生只要拾階坐下,就可以觀賞表演、聆聽演講。學校用心經營完善的學習環境,讓知識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俯拾可得。


◥ 布魯塞爾國際學校的互動學習角 (ISB The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Brussels 提供)

 

比利時 ▍布魯塞爾

安德萊赫特酢漿草公立小學  美學跨域結合的完美創作

有別於一般規矩方正、直線走廊的校園建築,學校希望打破封閉且僵化的空間邊界,更希望教育師生永續循環的共居生活概念。因此在建物設計時,呼應舊地名TREFLES (酢漿草),由三座環形教學區加上一座行政辦公室與聯合餐廳建構而成,意即「3 +1」空間營造概念。圓環的綠屋頂打造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加上中庭的綠色植物屋頂能自行蒐集雨水,再透過集水管引流至戶外的滯洪池再生利用,成為校園中最鮮活的能源教材。不僅讓學生透過實作觀察,瞭解如何珍惜自然資源與發揮再生利用的創意,也讓校舍成為視覺藝術化的一座建築雕塑,更呼應校地歷史文化名稱的想像,是匯集景觀、藝術、文化、自然生態與環保資源等跨域結合的典範。


◥ 安德萊赫酢漿草小學依年齡分區的色彩規劃設計(École Les Trèfles à Anderlecht 提供)

 

日本 ▍埼玉縣

宮代町立笠原小學  伴隨四季與社區步伐的赤足小學校

學校位於物產豐饒的關東平原中央,校舍是一棟充滿農村風味的兩層樓房子。為了融合「學校即社區、教室即家」的辦學理念,讓孩子能像在家裡一般體驗校園生活,學校解放空間,孩子脫下鞋子,在校園內自由、安全地奔跑,用雙腳來感受大地,培養孩子對美的靈敏度。更以孩子的視野在走廊布置各式藏匿小屋、置物與溝通的車廂中介空間等,讓走廊成為學生遊戲、對話的秘密王國,也成為全日本唯一的「赤足小學校」。校方更呼應四季節氣的變換,鼓勵孩子參與農作、撰寫詩句,校園中時常可見曬稻榖、曬柿子,以及詩文懸掛在花海瀑布或靄靄白雪中的景象。透過這些建築物與環境、師生活動的相互影響、更迭變幻,讓孩子從生活中體察自然萬物的美好。


◥ 宮代市立笠原小學全日本唯一的「赤足小學校」,學生如同在家般的自由活動(日本宮代町立笠原小學 提供)

 

日本 ▍福岡縣

嘉麻市立下山田小學  透過建築與美學致力解決社會問題

福岡縣中部早期因採煤礦而繁榮,後來因產業結構改變、人口驟減,年輕人開始蹺課逃學或鬧事。學校希望透過改造校舍及新的教育方式,來解決學生問題,也同時讓家長放心。因此大量運用穿透式設計,讓居民可以透過大片玻璃窗看到孩子們的學習,孩童也可以環顧四周,瞭解父母工作的辛勞,教室變身成為開放式的長廊與寬闊的工作空間,讓師生依據不同的課程規劃,改變教室的樣貌,藉由互動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習興趣。學校的白馬大禮堂常舉辦演講、音樂會等多元活動,強化學校與社區的連結,鼓勵孩子以不同的視野重新觀看家鄉,讓學校成為第二個家。


◥ 嘉麻市立下山田小學教室設計成多元的互動空間 (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提供)
 



更多資訊請看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http://caepo.org/

 

     

數位編輯:楊逸慧、吳佩珊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