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絕頂的孩子很多,能控制脾氣的孩子卻很少」,孩子EQ非天生,要靠後天教育!

父母告訴孩子:不能亂生氣、不能亂哭;道理講了再講,孩子都知道,但他們就是不能控制自己。隨著孩子年齡越來越大,IQ快速發展,但EQ(情緒智商)卻嚴重落後,深深影響了孩子的心智成熟度。

聰明絕頂的孩子很多,能控制脾氣的孩子很少

孩子每天在家「歡必霸」,動不動就生氣、尖叫、愛哭,情緒一來就飆到最高點,讓父母完全沒有溝通的機會。好好說總是沒用,耐心總是有限,最後都要弄到父母生氣,孩子才會收斂一點,但大人真的很不想這樣,到底該怎麼面對孩子的脾氣呢!?

情緒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認識自己的情緒」。孩子情緒不穩,往往是因為發生什麼事都不清楚,因此無從控制,甚至越急、越慌、越氣。而解決情緒就好比大禹治水,重在「疏通」不在防堵;疏通指的是「引導式教育」能讓大腦神經迴路認知到不只有一條路可走,以引導的方式,讓孩子的情緒有出口。

臨床十多年來,我發現來天才領袖評估整體發展的孩子,其實IQ(智力商數)都不差,但情緒的成熟度及心智行為,都讓父母非常擔心,縱使孩子已經上了小學一、二年級,仍然情緒很多,有些是玻璃心、愛哭,有些是暴怒愛生氣,有些則是在團體中,常常跟同儕起衝突,被大人認為是很白目而看不懂臉色。

父母告訴孩子:不能亂生氣、不能亂哭、不能去弄人家;道理講了再講,孩子都知道,但他們就是不能控制自己。隨著孩子年齡越來越大,這種IQ快速發展,但EQ(情緒智商)卻嚴重落後的情形,讓現在的學齡前及學齡的孩子,產生IQ與EQ權重失衡的現象,深深的影響了他們的心智成熟度。

 

IQ20%+EQ80%=100%成功

這使我想到,知名的美國心理學教授克里.摩斯(Kelly Morth)曾經提過重大的發展學看法,他認為「IQ20%+EQ80%=100%成功」,這樣成功人生的比例,與現在孩子的行為發展,產生嚴重的落差;現在多數孩子,正面臨情緒風暴的侵襲,無法管控自己的情緒。這現象不免讓人非常擔心,因為這造成「聰明絕頂的孩子很多,能控制脾氣的孩子很少」,這些生在快速變動、混亂分心世代的孩子們,離成功自信的人生目標,越來越遙不可及。

這樣改革智力論的力量,是人類發展及行為學演進上非常重要的一步,它提醒著我們:世界正在改變,孩子也正在改變,找到與時俱進的教養,非常重要;也因為如此,醫界、學界及教育界都希望家庭更重視孩子的EQ情緒教育。家庭,是孩子第一個接受教育的地方。

 

情緒一秒爆炸可以訓練

教導孩子複雜情緒及情緒程度這一課,我認為很重要的兩個教育是:示範、分享。

示範:
有些孩子聽到「這個『不行』買」的時候,馬上就會暴跳如雷般生氣,這時父母的引導可以採「示範」的技巧,例如蹲下來反問他:「你可以問媽媽,什麼東西是可以的?」「你可以問,要怎樣才能得到?」「你可以問,要等多久?」這些引導,很多父母試一兩次就放棄了,我覺得相當可惜,因為就像挑食的食物一樣,總要多試幾次才會成功,太早放棄訓練最終都會回到跟孩子僵持不下的窘境,孩子自己也不知該怎麼辦。

溝通當下,其實就是在訓練孩子的情緒不要立即反應,再接著訓練之前提到的,情緒是有程度、有光譜的,不要一觸即發。「情緒不反應期」越長的孩子或成人,通常是一個高EQ的人。

分享:
經驗分享也相當重要,別讓孩子覺得,每次都是他因為脾氣不好而被所有人批評。例如:「媽媽今天早上忘記幫你帶便當盒了,我非常緊張又氣自己,於是用跑的、用衝的,覺得自己怎麼這麼糊塗,都快尖叫了。但後來想想,吃便當是中午的事,忘了帶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中午前送到就好,我好像有點大驚小怪了。原來我也會這麼急、這樣失控亂生氣啊!」

多數孩子喜歡聆聽大人這些經驗,他們心裡會想「原來不是只有我會這樣,我不是墊底的」,另一方面也會覺得「你真的有點太誇張了!」這種分享經驗非常重要,因為透過判斷及分析出「你這樣的情緒真的有點太誇張了」,才能內化「那我有時暴跳如雷,是不是也太誇張了呢?我是不是可以不用那樣呢?」這是一種自我監控的成熟歷程,在心理行為上被稱為「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每一次的情緒經驗,如果能好好教育及溝通,就會養成孩子主動監控自我情緒的習慣,在大腦中形成「新的迴路」,透過成功的經驗建立起自信及成就感。

 

情緒管控教的好,比成績更重要

孩子怒氣沖沖時,大人的NG語言及錯誤情緒教養

●NG1封鎖型:你怎麼可以亂生氣?再哭我就處罰你!

在孩子的世界裡,生氣就是生氣,沒有什麼「亂生氣!」應該要教孩子調節自己的脾氣,而不是完全不能發脾氣,這也是很多情緒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關鍵,而我們卻經常做錯。當你要求一個正在生氣哭鬧的孩子「不准生氣」時,孩子只會覺得自己做不到,有時反而還會累積能量,發出更大的怒氣。

有些父母會說:「可是當下狠狠的凶一頓,經常很有用,孩子就是太囂張了,不可以讓他予取予求。」凶一頓為何會有效?原因就在於:在上述孩子大腦當機的狀態下,用一個更強烈的刺激重建孩子的目標;當下或許可以有效壓制,但也有可能產生幾個更嚴重的問題。

 

●NG2不傾聽型:這有什麼好生氣的?不過是一點小事!

很多時候,大人認為的小事,是孩子的大事!當孩子哭鬧一兩次,父母還能理性溝通,但如果是習慣性哭鬧,再有耐心的父母都會受不了,這其實是每一個家庭都會遇到的狀況。

「失去耐心傾聽」我覺得不算嚴重,我常在第一現場觀察到最糟糕的狀況是「父母經常做了火上加油的教養!」例如:失去耐心後對著正在哭鬧的孩子說「這有什麼關係」「這樣也要哭」「你真的很愛哭耶」,這些沒有同理的話千萬不能在當下輕易說出口,因為孩子的心裡會覺得:「你看,你就是不懂我在氣什麼,你就是不懂我在哭什麼,所以我要哭得更大聲,才能讓你知道我覺得這件事有多重要。」

 

●NG3情緒勒索型:你再給我生氣,我就不愛你了!

這類型的說法通常即是陷入一種情緒勒索,以親子間的親密關係當賭注,希望孩子可以達到期望行為,這不但不能改變孩子的情緒,反而會帶來許多壞處。例如:孩子在情緒來的當下,可能缺乏安全感,在聽到照顧者拿愛與親密當籌碼後,情緒反而變得更急、更進退兩難,因為孩子希望他的情緒有出口,同時,他的避風港也不會消失,但卻被逼著面對二擇一的窘境,這會造成心理發展過程中嚴重的矛盾與衝突。

 

●NG4翻舊帳型:你上次也不聽話,每次都愛生氣!

跟孩子講道理時,一定要記得就事論事,否則就會失去教養的焦點。例如:孩子不收玩具,父母請他立刻收拾,很多孩子就會生氣,這時我們可能會回應:「每次都不收,到底是誰教你這種壞習慣?」孩子會接著答:「哪有每次?我上次就有收!」結果父母又回:「上次還不是看電視看到忘我,哪裡有收?」親子間就開始針鋒相對了,早已失去當初教育的重點。

這種翻舊帳的話語,除了讓孩子無法明白你到底要教什麼之外,也會常常讓他們很不服氣,更想挑戰父母的權威。除了別不知不覺轉移焦點外,當孩子轉移話題時,一定要理性及淡定的再次告知目標,以溝通取代發飆的教養,才能漸漸的遠離每天都在「叫養」。

 

摘自 王宏哲《EQ的力量:勇闖EQ神秘島》/ 方智出版

 


※更多您可能感興趣的相關文章...

1. 8妙 招終結你的壞脾氣!

2. 和孩子從小就理解情緒這一回事,一起提高EQ降低憂鬱機率並增加學習動機


 

 

 圖片提供:方智出版

數位編輯:吳佩珊、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