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家庭的教養啟示》當個不急著出手的父母,了解孩子在什麼事情上能展現自信,鼓勵他、等待他,才是父母該做的

亞洲國家從小就對孩子們強調長幼有序的觀念、要彬彬有禮,也非常重視家人之間感情融洽;而芬蘭父母則是比較不那麼看重孩子的學業成績,反而鼓勵他們培養健康的身心。

我開始學會用等待來陪伴孩子成長

小男孩著迷於車子的那段時期,每次只要能準時下班,我就會拿一張白色畫紙,和兒子一起畫車子,舉凡消防車、警察車、計程車……甚至各種品牌的汽車,我們統統都畫過。

我之所以會和兒子玩這遊戲,純粹是基於寓教於樂的理念。因為我相信,與其買一堆玩具車給他,倒不如藉由畫畫讓他認識不同的車款。雖然沒有每天陪他玩,但是畫畫確實成了我下班後的育兒日常。

忘記從何時起,兒子開始會和我玩猜謎遊戲,也就是在我還未畫完以前,就先猜我畫什麼車。一直以來都是我畫給他看,他還從未用手中的色筆,自己在白紙上塗鴉過。後來經過好長一段時間,他才終於親自提筆作畫。

回首初次指導兒子畫畫的記憶,不免令我感到悔不當初。要是當初就算他握筆姿勢不標準、線畫得歪七扭八,甚至畫到超出紙張外,也應該要耐心等待、陪伴他;這是我去完芬蘭以後才領悟到的事情,卻早已錯過了那段培養他自行畫畫的黃金期。

父母總是活在疲於奔命的狀態裡──孩子不吃飯,就拿著飯碗和湯匙在後面追著餵;孩子沒穿好衣服,就急著想出手幫忙;假如起步比別人晚、說話比人家慢,也會憂心忡忡,宛如一隻倉鼠在車輪中不停奔跑。於是,無意間也把凡事講求效率的工作模式套用在育兒裡。和孩子相處時也重視效率,恨不得他們可以快速習得所有知識,進度超前、高人一等,將父母習以為常的社會腳步,套用在天真無邪的孩子身上。

 

芬蘭的家長懂得善用「等待」來陪伴孩子成長

如果你是屬於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夠出人頭地的父母,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的確需要快速解決中間一連串的過程,孩子才能名列前茅,更接近你一心想達成的夢想。但如果你是更重視孩子心理發展與幸福的父母,那麼,孩子在什麼事情上能展現自信、做什麼事情時最開心,觀察他的選擇,鼓勵他、等待他,才是你該做的首要之事。

芬蘭父母就是最典型的範例,他們與孩子一同閱讀、畫畫、運動、散步、準備晚餐、洗三溫暖。芬蘭的小朋友透過與父母親的長期相處,了解並發覺自己喜歡什麼、做什麼事情會感到幸福。他們的家長懂得善用「等待」來陪伴孩子成長,從不替孩子著急。

因此,那裡的小孩更懂得審慎思考,在成長過程中享受找尋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這樣的親子關係,顯然與父母都在忙著賺錢、孩子忙著讀書,導致親子關係越漸疏離的我們呈明顯對比。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在他們尚未自行畫上要學什麼、累積哪些回憶之前,我們為人父母的,是否已經先奪走了他們手中的畫筆、代替他們作畫,是我們要重新審慎思考的問題。

雖說天下父母心都一樣,但我相信,在育兒這條路,一定有人方法更高明。儘管在芬蘭體驗當地育兒觀的那段時光非常短暫,但至今我依舊對於自己可以和那麼多芬蘭家庭一起生活、近距離觀察芬蘭父母的育兒智慧滿懷感激。

 

體恤他人的一公分距離

「有一次,我把手套遺留在芬蘭的公車站,一週後重返原地,發現竟然沒有任何人把手套撿走,還是原封不動的被擱在那裡。這究竟是因為芬蘭人太正直?還是因為赫爾辛基實在太小,民眾怕萬一撿去使用,會在路上巧遇手套主人?」

由此可見,芬蘭人是自律甚嚴、不干涉他人事物的民族;但弔詭的是,他們又過分體恤他人,所以我想,他們一定還有其他我們沒看見的面貌。要是在不了解芬蘭文化的情況下,一味的想走進去,想必也會造成他們的困擾。我透過一名長年定居芬蘭的韓國媽媽,她有八歲和四歲大的子女,了解到芬蘭人除了體恤他人以外的另一面。

芬蘭校園內其實也有排擠問題,是嚴重的社會問題。最近甚至有學校特地安排『排擠椅』,讓遭受排擠的學生,下課時間可以坐在那張椅子上,保障自身安全,是老師們想出的特別關照對策。芬蘭媽媽們普遍來說都很支持這樣的方式,社群網站上甚至有家長留言『Simple and great idea.』。大部分的學生在正式入學前,都會由一名母嬰中心指派的護士專門照顧六、七年,儘管進入國小,也會長時間與老師和同學共處,所以如果是在團體中遭受排擠,或是加入新成員,就會有很大的進入障礙。

我覺得芬蘭人對人際關係非常敏感,也比較慢熱,如果不是很親密,幾乎不會願意與你掏心掏肺。尤其他們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有一次我到超市採買,看見一名國小學生不小心把陳列在架上的一瓶橄欖油打破,碎裂在地。這位小朋友不停哭泣,因為他知道自己闖了大禍,或許從這麼小一件事也可看出,芬蘭孩童所承受的社會倫理壓力。

 

其實母嬰中心會確認孩子的各方面情形,原本是立意良善的,但有時候也不得不承認有點沒效率。由於母嬰中心還會確認父母之中有無酒精成癮患者,考量一些特殊情形,所以站在一般人的立場上會認為,藥都不好好開了,還要談那麼多私事,甚至連醫生都不能馬上看。像這些部分就會使我很懷念韓國,加上我在這裡又是外國人,自然有許多辛酸。

有一次因為女兒蛀牙帶去看牙醫,結果因為當時簽證已經快過期,導致女兒的牙齒治療被一再拖延。我也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但就在重新申請延長了簽證的有效期後,醫院便主動來函表示願意馬上為女兒治療。

 

一位芬蘭媽媽曾對我說,她看過一位亞洲媽媽翻著芬蘭孩童背後的衣領,偷看他們穿的是什麼品牌的衣服,這舉動令她感到很不舒服。但是雙方都可以理解彼此存有文化差異,包括走進對方文化的方式,一定也不一樣。最終,我也的確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融入芬蘭媽媽的圈子,她們只要一旦熟識、了解之後,就會願意釋出許多善意。順帶一提,芬蘭媽媽們普遍都認為最好的衣服,就是孩子穿起來舒適的衣服。

雖然我在融入她們時,也不全然沒有阻礙,但時間久了以後,便自然看淡了這一切。而我後來也發現,芬蘭媽媽其實也和我們一樣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有越來越多媽媽會在孩子滿三歲後便送去上美語幼稚園,競爭度也頗高。另外,她們雖然會透過Kela(只要是芬蘭國民,都可以在必要時申請合理補助的社會保險機構),領取育兒津貼供孩子去上幼兒園,但近來也有越來越多的芬蘭媽媽對美語幼兒園感興趣。

「芬蘭當然也有升學競爭,只是他們會提早區分出不需要考試的學生。由於他們的教育系統規畫完善,所以儘管書讀不好,也有政府的最低保障。像我當初是專攻音樂的,來到這裡最令我感到訝異的是,在芬蘭每個孩子的面試時間,足足有二十分鐘。」

「這和韓國只有短短三十秒的時間限制,有明顯落差。要是在亞洲想要栽培孩子學小提琴,是件非常昂貴的事情。從買樂器到補習費,都得砸下大錢才能讓孩子學習,但是在芬蘭,政府為了讓每個孩子可以站在同一個起跑點,會免費提供民眾租借小提琴。

 

居住在芬蘭的這位韓國媽媽,似乎還有許多心得想與我們分享。她告訴我們,總而言之,一開始是抱著憧憬來到芬蘭,但實際來到這裡之後發現,一不小心也很容易被當成透明人,這就是芬蘭。

我相信,不論在哪個國家、哪個社會,一定都會遇到融入當地的障礙。身為外地人,難免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突破當地人的心防。但我也不免感到好奇,要是一對芬蘭父母有著一對國小年紀的子女,來到亞洲生活定居,他們又會有哪些不同於我們的心得感受?

 

摘自 沈載源《我去芬蘭學育兒》/  方智出版

 

圖片提供:方智出版

數位編輯:吳佩珊、黃小羽、陳宣雯(210728更新)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