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場〉高中篇 降必修、增選修, 學生在探索中適性發展

新課綱在高中階段的改變最多,增加校訂必修、多元選修、加深加廣選修等課程,若學生都能藉此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和能力,對自我探索及未來的人生規劃將更有幫助。

新課綱在高中階段的改變最多,增加校訂必修、多元選修、加深加廣選修等課程,若學生都能藉此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和能力,對自我探索及未來的人生規劃將更有幫助。

 新課綱即將啟動!你,準備好了嗎?《未來Family》帶你徹底看懂108課綱。

新課綱即將上路,高中階段改變最為劇烈。由於大幅減少必修學分、提高選修學分,適用新課綱的高中生面對學習,不再只有「套餐」,也能嘗試「單點」,且不用侷限在教室或校園內。

「雖然教育部規定必修課程仍占118學分,但校訂必修加上選修課程的62學分,只要能夠玩真的,就可以打破刻板的學習內容,」台北市中正高中代理校長兼教務主任趙麗華談到,有的孩子擅長數學、有的孩子喜歡歷史,如果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去上更多課程,就有適性發展的機會,走出自己的需求及特色。

新課綱是否能讓高中生走向「一生一課表」的新時代?「不只校園硬體有困難,心態也會形成制約,」由中正高中校長轉任宜蘭縣教育處處長的簡菲莉坦言,很多人對課表存在刻板印象,要做到「一生一課表」不容易,只有盡可能從比例上去調整。


多元選修課程,幫助自我探索

三年前,中正高中開始推動探索式選修課程,開放高一生在每週五上午跑班選修2門、4節課,一年下來可以有4門、8學分選修課;去年暑假更創新推出高一新生「小中正課程先修營」計畫,課程理想趨近「一生一課表」。

「這是我第一次可以選課,感覺自己好像是大學生,」曾參加小中正的高一生黃瀚慶表示,去年會考分數可以選填板橋高中,但因為對海洋生物有濃厚興趣,填志願前還特別參訪校園、蒐集資訊,沖著中正高中的環境科學班而來。

黃瀚慶說,因為爺爺奶奶在嘉義經營養殖魚塭,加上受到國中生物老師的啟發,讓他決定朝生物研究發展,並計劃以後到德國攻讀生物或分子生物,所以在高一上學期選修德語課,及早為日後出國留學做準備。

「小中正營隊課程的實驗性質很強,學員不僅能接觸到很多不同的老師,同時也有自主學習、人際溝通互動、上台發表等學習機會。」李采霖看起來就像典型的高中生,雖然同在環境科學班選讀生物組,仍在摸索自己未來的生涯方向,高一上學期時,她曾經選修「歷史趴趴Go」課程,實地走訪士林和北投等地的古蹟廟宇、淡水河及基隆河,也讓她感到樂趣無窮。

平時喜歡生物的王俊程選修「野外調查」,想像生物與地理地形之間必有關聯,而原本打算趁「野外調查」出去玩的黃捷仁,發現這門課其實有點辛苦,剛開學的任務是畫出一個方向與比例正確的學校地圖。

中正高中每學期約開出30~40門探索式選修課程,分為啟發力、溝通力、科技力及綜觀力,包括基礎表演、未來想像、問題解決、現代詩閱讀與創作、第二外語、趣味數學、程式設計、地理玩家等課程。

「這些選修課程可能銜接課本的知識,但有更多是課本之外的試探,」趙麗華指出,高一的孩子探索自己的興趣或專長,到了高二,再透過校訂必修和加深加廣選修課程去做串連,最後到高三的加深加廣選修課程進行跨班跑班,比如商科或理工科要學的數學是不一樣的,學生的學習需求是課程規劃的最大考量。

新課綱強調「適性揚才,成就每個孩子」,專題研究、多元選修或社團活動都是很好的媒介,幫助孩子持續探索成就自己。

未來,選擇高中或大學,不該只侷限分數落點,適合自己的興趣天賦會是更好的思考起點。

 

小組專題研究,深化個別學習

一般來說,就讀高中資優班、科學班的孩子,較有機會進行專題研究,但在台北市麗山高中,研究方法及專題研究是全校必修課程,高一及高二每週都有3小時的課。

在高一上學期,學生將隨機被分到各科目,學習最基礎的研究技巧,包括實驗設計、數據分析、結果呈現,接著選擇兩個自己喜歡的科目進行體驗,確定自己是否適合進行這方面的研究,而高一下到高二下,學生通過指導教師的面試後,即可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進行專題研究。

「多數從國中上來的孩子不太懂得規劃,我們讓孩子在決定研究主題之前,會有兩次探索機會,每次都有國文、數學、生物、歷史、生活科技、資訊科技等十二種試探選項,」麗山高中教務主任藍偉瑩笑著說,學生要找哪個老師做研究、老師要不要收學生,都要經過多方的打聽。

此外,科學素養是麗山高中的另一特色課程,提供孩子多元選修的機會,每個類別會開設多門課程,強調科學想法的理解及應用,以及科學、科技、社會、環境之間的連結。

因為麗山高中有專題研究、跑班設計,吸引不少慕名而來的學子,而經過兩年專題研究的洗禮,孩子在持續探索中也深化個別的學習及能力。麗山三位高三學生透過這個歷程找到興趣所在,大學已選定目標。


學生1:楊惜嘉,今年繁星錄取東吳企管

「在專題試探階段,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楊惜嘉分享,她在國中的生物科表現不錯,以為自己對生物滿有興趣的,但選擇生物科進行體驗後,發現自己喜愛欣賞大自然,卻不喜歡動手做實驗,譬如到校園採集植物研究、比較室內外蜘蛛絲的韌性等等,完全無法點燃她的學習熱情。

相形之下,楊惜嘉對於社會議題及制度更感興趣,做過婚姻制度、健保制度、流浪動物等研究論文。她曾擔任過刊編社的總編輯,因而選擇念企管系。


學生2:張益嘉,今年繁星錄取台大機械

張益嘉看起來就是聰明、認真且喜歡思考的孩子,幾乎一邊沉思、一邊回答問題。他在全校排名成績高居前1%,曾做過有關物理運動學的專題,研究一顆球從某個點向下到達另一個點的各種途徑,再用數學的微積分去分析物體運動,聽起來就是艱澀的題目。

張益嘉的抽象思考能力很強,也很喜歡動手實作,他談到國中時就體驗過做機關王、小論文,到了麗山高中的專題研究則獲得更深入的學習,他說,希望上大學後遇到一群很棒的人,共同做一件很棒的事。


學生3:孫暐翔,透過特殊選才錄取陽明大學不分系

孫暐翔分享自己的學習歷程表示,他文科一直不太行,理科也只是相對表現較好,從國中到高中的成績平平,在麗山高中校排約在50%。

孫暐翔清楚自己不太會念書,但很擅長動手做東西。他進行的專題研究是透過光感測來偵測壓力、溫度、PM2.5等懸浮微粒,由於光感測的器材通常很貴,就必須自己動手製作器材,製作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只能上網查資料、詢問父親或老師、不斷的改良修正,無形中練就「自學」的本領,也一路參加科展競賽,最後拿到全國冠軍。

 

延伸閱讀>>

教育現場〉國小篇 變革三重點, 彈性課程學習變有趣 

教育現場〉國中篇從高得分到高素養, 孩子怎麼學才有未來? 

教育現場〉高職篇 推動跨科選修, 進化π型人

圖解升學路徑〉2分鐘看懂多元入學管道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