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國.小花園:教孩子生存技能 讓他成為永續Maker

台灣糧食自給率偏低,面臨氣候變遷風險無調適能力,故以打造在地糧食自主供應鏈,帶領孩子學習循環式農耕及永續設計生活應用。建立永續發展及重回土地觀念,教導孩子生存技能更落實生活中減碳排及固碳,繼而創造與人互助共好與自然和諧平衡發展的新生活模式。

台灣糧食自給率偏低,面臨氣候變遷風險無調適能力,故以打造在地糧食自主供應鏈,從家庭菜園、社區食物森林、可食校園到共好田社群農業,帶領孩子學習循環式農耕及永續設計生活應用。建立永續發展及重回土地觀念,教導孩子生存技能更落實生活中減碳排及固碳,繼而創造與人互助共好與自然和諧平衡發展的新生活模式。

 

互助共好 打造永續可食校園

可食校園計畫即是在都會型社區建立以學校為中心的循環式農耕系統,擴及家長及周邊社區,建造在地糧食安全網絡。「大同國‧小花園」用一系列關聯性的主題及實作課程,包含永續環境教育、永續設計實作以及社會參與行動三大主軸,亦使學校成為永續生活教育中心,有效利用校園資源創造『零廢棄循環菜園』。

其中永續環境教育是將課堂知識配合影片搭配小組討論;實作則包含循環式農耕(香蕉圈、熱堆肥、厚土菜園、食物森林)、環境友善用品製作(環保酵素、生物炭)、永續設計之生活應用(雨水撲滿、中水再利用、木氣爐);最後則是規劃校園分享,讓學生實際參與行動,培育孩子珍視生態環境、對永續發展的關心投入。



◥ 實作循環式農耕之一-香蕉圈

 

培養孩子永續觀念 學習「轉廢為寶」 

教導孩子運用鋤頭、鏟子、鋸子、鐵鎚, 將從校園中修剪下的樹枝,粗的做菜圃框,細的可舖步道及做生物炭,樹葉與廚餘可以堆肥改善土壤、將鐵罐做成木氣爐,木棧板做成種子屋等,建立孩子「將問題視為可用資源」的觀念,讓孩子學習盡量「轉廢為寶」,充分利用校園的有機廢棄物,在地循環、物盡其用,這個觀念將會是孩子們面對環境問題最好用的工具!

過程中,學生不但體驗到農耕樂趣,更親近土地認識植物,也了解到從土地到餐桌、餐桌到回歸土地的食物生產與循環分解過程。土壤、植物、昆蟲、動物及人到整個地球是共生共榮的,並將永續設計技能及分工合作運用在生活中,善待土地,培養惜物與愛護環境的下一代!



◥ 在地循環、物盡其用,讓孩子動手鋸風災樹枝做菜框。

 

成為永續資源的生活實踐者

動手付諸實行搭配相應議題,加強孩子們對議題的深入了解及應用,探討生命教育及環境與人,例如糧食、土地、能源及水資源、氣候變遷、循環式農耕、食物旅程、「良」食革命及環境正義等等,然後結合相對應的實作; 譬如實際學習碳耕,將有機廢棄物透過堆肥化回到土壤(分散式處理),減少焚化爐及掩埋場(集中式處理)的負擔,積極種植植物捕捉大氣中二氧化碳回到土壤中(實行光合作用),孩子們開始了解每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實踐減碳排及積極固碳。

孩子們不但會自動自發的主動抄筆記,並開始在生活中關注環境永續議題,學會愛護生物及環境,視廚餘及落葉為寶貴資源,甚至會主動安排時間照顧菜園及堆肥,觀察植物及土壤的變化,去其他班級收集果皮及帶自家生廚餘來學校堆肥。久而久之,培養出孩子們的使命感及實作能力的信心,知道自己有能力改變環境。



◥ 孩子學習養土的過程中,從害怕土、蚯蚓及雞母蟲、怕髒及害怕廚餘,到覺得蚯蚓及雞母蟲很可愛。

 

「大同國‧小花園」以環境議題搭配永續設計實作的課程規劃,讓孩子用整體性的觀點去看、去思考我們所處的世界。在實際堆肥養土、照顧植物的過程中,看著因為他們的付出和行動而使土壤從乾荒死寂的黃土變成充滿生命力的腐植土,看著植物生長的過程是如何與環境共生,發現人可以是地球的守護者,不是消費者或破壞者,了解我們同是地球上的生命共同體,我們可以把自己放在正確的位置,透過正確的行動創造更好的環境未來。

 


看完整《永續Maker教育 (國小版)》創新教育專案

 


【 全臺100個創新教育專案 │ 延伸閱讀 】

花開滿天香,結籽才驚人

城市自然小偵探—發現動物與命名

生態資訊營隊—Project eco自然天賦課程

 

數位編輯:楊逸慧、吳佩珊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