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自信增加,煩惱也掰掰的正念魔法

透過覺察,孩子時時刻刻都在嘗試挑戰自我。

文/張世傑&班媽

去年底在國語實小上了六次正念覺察親子工作坊,有家長和小孩發現原來正念覺察是一個那麼簡單易學的神奇妙法,這是其中一位BEN的家長上完課的文字回饋:

 

喝了覺察三科考一百

二上的班,終於達到自己設定的理想,考試100分!這學期是班小學生活的第三個學期,學校的測驗,小班總在滿分邊緣徘徊,爸媽不要求、小班也不甚在意完美,似乎一蹴可幾、但也遙不可及...

英文期末考卷檢查前的覺察,小班更正了幾個單複數的失誤,考試前鐘聲開始的覺察時間,讓他的國語、數學字體工整,一次填答就完全正確,三科100分,滿足虛榮心--事小,自我肯定--事大。孩子能達到不可能的任務,感謝張老師帶我們走入正念覺察的領域,透過覺察,孩子時時刻刻都在嘗試挑戰自我。

給自己服心靈健康的大補丸

再舉些例子,上學途中,班媽口中唸著:「覺察會讓感冒變好,我應該覺察感冒。」班接著補充:「不是覺察感冒,是相信自己會健康,就不會感冒了。」

原來,爸媽難纒的咳嗽病毒對班只造成些微喉嚨不適,是覺察後的班對身體免疫力深具信心,發揮了對抗病毒的作用。(這也是自我暗示的練習,我們天生是健康的,我們有強大的免疫力,讓全身細胞相信這個事實)。即使八度低溫的超級寒流來時他仍穿著短袖短褲,班說:「我覺得冷,就覺察冷的感覺,身體就感覺涼涼的、很舒服,一點都不冷,你看,我的手都是溫的。」

 

用覺察超越挫折

不喜歡跑步的班,跑操場時從每次倒數的挫折,轉變到期待每次的進步班說:「跑步時覺察腳碰地的感覺(覺察當下動作的練習),自然就變快了。」班媽覺得班過去很容易被天氣和跑步擊敗,體育課和朝會的早晨總帶著落空的期望上學,現在,班可以勇敢面對不適與挫折,駕馭跑步、接受冷熱的極端環境,感覺身體運動和曬太陽、寒流的感覺,和平地與環境共處並接受自己。

 

用正念溝通術與人互動

班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瑣事,無論與人互動或自我對話,靠著覺察AED(請聽you tube影片「中廣專訪 全班都零分 正念覺察人際溝通效益 AED 說話技術」),體驗、接受情緒後,所有難事似乎都迎刄而解,孩子靠著自我控制、自我調整,自信的增加,而達到自尊的提昇,這是在身旁的班媽觀察到的。這杯伯爵奶茶(覺察)的美妙滋味,只有親身經驗過才能體會。

 

一呼一吸著神奇的能量就來了

第一次的親子覺察工作坊,張老師給每家一個靜心瓶,輕輕晃一下原本清澈的靜心瓶,立即換裝成絢麗耀眼的銀色世界。昨晚,孩子突然發現,靜心瓶壞掉了金葱不再亮眼,搖起來灰白一片,彷彿一灘髒水,當下的直覺是,改天找原料來更換。天剛亮的清晨,捨不得起床在暖暖的被窩躺著,觀察自己的呼吸一吐...一吸...不費力地,一吐...一吸...奇怪的,瞬間突然有股能量,勇敢面對自己。

 

慢慢覺察接納療癒自己

看見在天地之間,渺小又不顯眼的自己,感受理想雖很大,但總覺力不從心的自己,輕撫曾經的無奈、憤怒、失落、害怕、生氣、後悔...接納所有的感受,然後,感謝眼角隱隱的淚痕。過去的我,總被那又愛又恨的情緒牽絆著,討厭一個人,又不能棄他而去,心煩一件事,又非做不可,疼惜一物品,又只能在旁乾著急,慢慢輕鬆看著所有的矛盾與衝突,呼吸,突然變得輕鬆起來,嘴角,不自覺上揚心,好像也跟著自由地飛翔。

 

先愛自己珍惜當下

起床後,再望著靜心瓶發現搖晃後不透光的水中,其實藏著細小到快看不見的閃亮光點,原來,慢慢輕鬆看,才可以透視事件的本質,靜心瓶的金葱雖然不再飛舞似的旋轉,但清澈的速度變得好快,我想,我不必急著恢復靜心瓶燦爛的樣貌,因為,我喜歡上現在灰塵般的矇朧,就像,我愛現在的自己,珍惜曾經讓我迷惘的所有一切。(國語實小家長和小朋友的課後分享影片

正念覺察Mindfulness是一種幸福的人生態度和練習,很科學非宗教,現在紅到連Google 、Fb、台積電都拿來作員工訓練。這次寒假期間筆者連續第五年籌備《2018全國正念覺察教育工作坊》,這一次幸獲慈愛教育基金會贊助並主辦,請了國內一線的正念覺察教師和正念教養的父母分享他們的個人實練和應用的心得,場場精采可期,還有很多時間做正念覺察團練,目前只剩少許名額,請把握機會報名。

 

教師報名表單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mNKRh3JiSkc-JTFMg-iYwu-fLO0nxiAdL42splO6GWvxqVA/viewform

家長報名表單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XKeIcLwJuvAdieHY8Nr-Tpus4cVNOFIKfLcmAeCYlMav38g/viewform

Photo:ThePixelman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