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的優先順序,你對孩子的要求是?

人生,我們想追尋的理想何其多?孩子,我們想給予的教養何其多?如果要將「真、善、美」排順序,我的優先順序是如何呢?

人生,我們想追尋的理想何其多?孩子,我們想給予的教養何其多?

我一直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有「優先順序」,例如當有人說「沒時間」時,其實不是真的沒時間,而是安排時間的優先順序不同;或是當有人說「沒有錢」時,其實不是真的沒有錢,而是使用金錢的優先順序不同。

那如果要將「真、善、美」排順序,我的優先順序是如何呢?

 

真、善、美?在不同標準下早已失去

我才發現,原來我對孩子的教養優先順序是「善」、其次是「美」、最後才是「真」。

於是我要求孩子內在的品格、行為、個性,要符合「善的標準」,卻忘了檢視「善的標準」,是30歲成年人的標準?還是學齡前孩子的標準?甚至,會不會這「善的標準」,是孩子現階段絕對不可能達到的超高標準?

接著,我要求孩子外在的舉止、生活、環境,要符合「美的標準」,同樣的,我也忘了檢視「美的標準」。

這十年來,因為工作和興趣的需要,我閱讀了大量的腦神經科學書籍和資料,我其實早就知道3歲的腦和30歲的腦、男生的腦和女生的腦、你的腦和我的腦……是有著多麼大的不同。

許多的品格、行為、個性,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出,而是因為他的大腦尚未成熟而已。

如果內在的都無法達到,那麼外在的舉止、生活、環境,更不是孩子故意的。

可是孩子為了和父母相處,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關愛,其實很努力地去控制自己的內在品格、行為與個性,也很認分的去維護自己的外在舉止、生活和環境。

但因為大腦的限制,孩子因為達不到父母的標準而挫敗;同時因為社會的輿論,父母因為孩子達不到自己的要求而生氣。於是產生衝突、產生矛盾,在氣頭上的父母,最後往往使用以大欺小、兩敗俱傷的打罵體罰方式。

那真善美的「真」呢?它去了哪裡?它在標準和要求的夾殺下,早已消失無蹤,於是孩子失去了真的自己、父母失去了真的角色、親子之間失去了真的愛。

只剩衝突、只剩矛盾、只剩打罵和體罰。

我告誡自己如此後果的嚴重性,就算現在沒有爆發,十歲的青春期、十八歲的獨立期,都是孩子會爆炸、也可以爆炸的時間點,等到爆了,就來不及了!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才能成就真正的真、善、美

於是,我將順序修正了,或著該說,我只留下了「真」: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成為「真的自己」是我目前教養的唯一

不用急著質疑,那孩子就「不善」、就「不美」了嗎?

我將「善」和「美」納入「真」的旗下,我向孩子真實的表達為什麼我對他的品格、行為、個性有所期待,我也向孩子真實的溝通為什麼我對他的舉止、生活和環境有所要求。

孩子在沒有恐懼的情況下,瞭解了我對他們的期待和要求;而我也同理了孩子在很多時候,「真的做不到」的狀況。

於是我體貼了、安心了、放鬆了;於是衝突沒有了、矛盾消失了、打罵體罰也就不需要了。

有了「真」,「善」和「美」也都來了。

因為孩子成為了真的自己、父母擁有了真的角色、親子之間呈現了真的愛。

一舉三得,不是嗎?

Photo:badski007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