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內心原則的尺,才能做出對孩子最好的幫助

不管是否真的能找出「訊號源」,表達身為父母這最親近的家人,對孩子的絕對支持與關懷,足夠的安全感與親子信任,是發掘潛在危機最重要的後盾。

某天晚上,本來在書房玩的兒子,突然從書房愣愣走出來,眼睛張得大大的,左手緊抓著右手,一臉惶恐的模樣;正擦著餐桌的我,抬頭看看他,驚覺不太對勁,我問:「你怎麼了?」他愣愣地搖搖頭,但睜得大大的眼睛還是充滿驚恐,我直覺似地快步湊近他,再問「怎麼了?」,他依然搖搖頭,我看著他的手,緩緩語氣再問:「你跟媽咪說,我不會罵你的。」只見他猶豫半响,才吐露實情,然後緊接著放聲大哭,原來拇指被釘書機的針給刺傷了,他害怕因無故貪玩釘書機被指責,第一時間自行將插入肉內的針拔起來,故作鎮定希望不要被發現,但其實心裡早受到驚嚇而害怕,極需安慰。

孩子每天在學校會遇到各種家長不一定能清楚的狀況,信任學校師長是必須的,每天和孩子聊聊天、觀察異狀也是必須的;就連在家裡都會發生如此試圖掩飾,自然也有可能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不見得願意第一時間和大人分享學校點滴。此時,敏銳地感受孩子的「求助訊號」-諸如眼神、語氣、肢體動作⋯⋯⋯⋯等,都是值得留意的「訊號」,然後旁敲側擊、直問或以觀察找到「訊號源」。

我想,身為父母感受到這些「訊號」時,感受都是不安的,自然流露的可能是急促、緊張或嚴肅的口吻,孩子感受到了也會受到影響而加深害怕恐懼,親子關係瞬間高壓,如果後續沒有釐清狀況直接以責備、處罰來處理,也就更驗證了孩子的「避而不說」是有理了,而他的擔憂是正確的。正因如此,不管是否真的能找出「訊號源」,表達身為父母這最親近的家人,對孩子的絕對支持與關懷,足夠的安全感與親子信任,是發掘潛在危機最重要的後盾。

在成長過程的印象中,母親面對我成長過程的狀況總是冷靜,溫柔地堅持原則,觀察事情的後續發展,適時地提問與我討論。有許多事,我常是在事隔多年之後,才發現當年的某些隱暪,母親當時根本了然於心,她沒有多問,只是靜靜地守護及陪伴我度過,我常訝異於母親的冷靜究竟是如何辦到的。

觀察明白孩子遇到的問題,跟出面為孩子解決問題之間,其實有一點距離。有些狀況必須出面為之捍衛,有些則需要靜待片刻,關心、觀察事情發生的走向,從中也瞭解、建立孩子面對處理的能力。可是,有時我們的愛,給得太急太快,太想早點幫忙孩子把問題解決,或為孩子爭取些什麼,資訊來源太多,心裡的惶恐愈容易被煽動,而忘了靜下來-抓穩自己心裡對教育的那把尺。

讓親子之間,回到信任的基礎,最重要的也是讓孩子明白我們的信任,至於事情該如何解決,在看懂孩子求助訊息時,冷靜之後的溫柔堅持,不論是對外或對孩子,都可能會有更好的答案。

Photo:thedanw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