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早學習武術,孩子沒有足夠的心智控制自己

學習武術的孩子,在班上會得到同學較多的崇拜,他們會有狠角色或是比較強悍的形象,大家可能認為,要小心翼翼地與他們相處。即使孩子的武術技巧還不成熟,當他面對問題時,仍然會用較侵略性的方式處理。

過早學習武術,孩子沒有足夠的心智控制自己

現在,學習武術的孩子越來越多,其實父母正在不知不覺中,埋下定時炸彈,這顆炸彈大約會在孩子青春期時引爆,而引爆後的衝擊,將會持續好幾年。

武術的發展有其歷史脈絡,它的源頭來自於宗教,因此本身就帶著深層的宗教意義及習俗而發展。其中,包括要求嚴謹且必須一再練習的打坐、冥想、精神上的指引、自我否定,以及嚴格的飲食規範。這樣的訓練有三個關鍵點:一、學徒來到這裡,是希望透過嚴格的紀律與精神上訓練,找尋自我發展;二、武術的目的,是希望能了解身體內流動的能量,與靈性方面的關係;三、這些學徒都是青壯年以上的年紀。

然而,現今社會的狀況與過去完全不同。兒童面臨越來越多外在世界的暴力,特別是透過音樂和媒體傳播。核心家庭與社群結構也在瓦解,家長不只擔心孩子自身的安危,更對於無法提供孩子安全的養育環境感到焦慮。孩子從學校回來,跟家長說起有些同學會武術,看起來很「酷」。與其他看起來很「無聊」的事情相比,武術看起來特別有趣。家長也想:「這總比整天無所事事,在家打電動好吧。」就答應孩子參加武術課程。家長可能也覺得「武術訓練對孩子有幫助」。

讓我們仔細看看現代武術。武術(有時也叫做自我防衛術),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文化以及精神層面的訓練與意義,都已被大量去除。雖然,這樣的議題每每會被拿出來討論,但卻很少有實際行動來改變現況。武術被當成一種嗜好、健身以及運動。然而,武術的本質卻實在的著重在對另一個人的傷害。過去,想要習武的人必須先經歷各種精神與體力的挑戰與苦行,透過這樣的挑戰,讓自己準備好,當未來練就一身武功時,才有足夠的經驗與智慧謹慎的利用這股強大的力量。然而,現代的狀況已與過去截然不同,習武者不再需要經歷這樣的挑戰與苦行,武術為了因應現代人即時滿足的消費習慣,而有所改變。儘管滿足了現在,但未來肯定得付出相當的代價。

過去,許多道館只收青春期以後的孩子學習武術,有些道館甚至只收青春期過後的孩子。顯然的,孩子到了 10 或 20 幾歲時,心智才能到達一定成熟度,才能夠開始實際學習武術。這當然有其原因,武術師父必須耐性等待孩子的「自我」出現,也就是青春期轉大人的時候。因為到了青春期以後,才有能力了解,並了解如何控制自己學到的強大力量。在孩子心智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就賦予他們這樣的力量,是現代武術最危險的一件事。

 

當孩子擁有自己無法控制的能力時,容易發生失控的狀況

我曾經制止過一位 11 歲的孩子在街上毒打比他年長、高大許多的男孩。當時,這位年紀較小的孩子顯然已經失控,根本無法抑制自己的暴力行為,造成年長的男孩下巴脫臼、鼻樑斷裂、膝蓋也嚴重受傷。事後,我跟這位 11 歲孩子談話。他告訴我:他已經學習武術 4 年了。且在去年,他才參加過一場激烈的武術比賽,並且有優異的表現。我問他:「為什麼打架?」他告訴我:年長的男孩一直欺負他的朋友,朋友便請他「教訓」一下這個年長男孩。他答應了,但是在「教訓」的過程中,也失控了。11 歲的孩子很難過,也覺得很抱歉,他只是想給對方一個教訓,並不想把他打成重傷。

幾次談話之後,我可以明顯的發現:雖然打人的孩子在朋友之間成了英雄,卻開始呈現退縮,甚至有些害怕的狀態。我很疑惑:「這個孩子為什麼會變得如此沉默寡言?」而我所得到的回答是:「我很怕自己生氣,怕生氣時,同樣的事情就會重演。」孩子告訴我:「我非常清楚的知道,在這次的衝突過程中,我有能力置這個年紀較長的男孩於死地。」

儘管這是較極端的例子,當孩子擁有自己無法控制的力量時,可能發生的嚴重狀況。我們來看看另一個沒有這麼極端的案子:學習武術的孩子,在班上會得到同學較多的崇拜,他們會有狠角色或是比較強悍的形象,大家可能認為,要小心翼翼地與他們相處。即使孩子的武術技巧還不成熟,當他面對問題時,仍然會用較侵略性的方式處理,其他孩子也可以感受到。

我們並不樂於見到:孩子(不論是個人或團體)藉由無形的暴力威脅,在群體裡獲得地位。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去刺激挑釁他人」,較大的孩子可能會刻意挑釁會武術的孩子,以挫挫他的銳氣,甚至以幫派的方式執行。

這些習武的孩子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可能會讓自己面臨極嚴重的危險。讓孩子習武的家長,原是希望孩子能夠學會「保護自己」,但卻得到反效果。孩子反而會因為錯估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深陷危險之中。要真正有能力使用武術保護自己,必須經年累月、持續不段努力練習才有成果。然而,一旦真正達到這樣的能力,就可能發生我前面所談到的打架情景。

 

武術動作,並不是孩子最自然的動作展現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從一開始,就不斷地在談:遊戲、運動、律動在孩子生理及心理上的發展扮演了非常重要的關鍵。原則上,「活動」的任務就是要協助孩子的社交與情感發展。因此,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看武術動作可能造成的影響:武術強調下方的重心,並不重視其他的空間。從武術的肢體動作來看,有許多蹲馬步的動作—膝蓋要彎曲,身體重心要往下。就如同其他運動課程,同樣的動作需要反覆練習,且向下的重量與重力,是練習的重點。我不斷反覆強調「空間平衡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而武術中,對空間裡的其他五個方向,並不那麼重視。武術當中,對於向上(反地心引力,輕輕向上的力量,力的方向與地心引力相反時可以感受到的感覺)、前、後、左、右的培養,要不是過度簡化,就是誤用。簡單來說,武術中的站姿並不是孩子自然的站姿,與孩子健康發展所需的反地心引力(跑、跳)是完全相反的。若只著重地心引力這種「向下」的感受,沒有注意到「反地心引力」的平衡,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並沒有幫助。

許多武術動作特別強調力道,手和腳被訓練成武器,可以當作棒子或是利刀,隨時準備好要打、踢、劈、砍。重複練習將手腳當工具使用,無法培養孩子注重他人感受及溫柔對待他人的心,更何況肢體並不是被設計成武器。甚至連用來表達自己的聲音,在武術中也被當成威嚇的武器。

這些武術動作,對孩子的感受與心理,都有同樣程度的影響,例如:有些武術動作中,能夠打穿、踢穿甚至用頭部撞穿一疊磚塊,這對他們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能踢爆的磚塊越厚越硬,段數就越高。但是,我們可以想見:一個沒受過訓練的人,試著做同樣的事情一定會受重傷。能夠踢穿一疊磚塊,其實是透過專注,用大量的能量穿過障礙物並將之摧毀,以到達障礙物後方的目標。這樣的意志力,是透過不斷反覆練習而來。如果真實物體變成你到達目標的障礙時,就會被視為軟弱的形象。

 

學習武術的孩子,反抗父母規範的力量更大

但是,對於還無法控制這股力量的孩子來說,在人際關係上就會有很大的影響。比如說:如果爸媽告訴孩子「功課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或者「晚上幾點前要回家」。如果孩子的目標時間與父母不同,潛意識裡,就會覺得應該要忽視父母的要求,或是反抗父母,以達到自己內心的目標,對父母規範的反應其實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這並不是學術理論,而是許多老師與家長實際觀察到的狀況。

即使是學習較柔性武術的孩子,也能看到類似的狀況。這類孩子受到的約束「借力使力推開」也可能具有破壞性,取決於回推的力量有多大。這個情況對孩子的情感面影響也很大,比如說:父母要求孩子在幾點幾分前要回到家,但孩子不願意,可能會將這樣的力量(父母的指示)放在一邊,然後隨自己高興的時間回家。如果父母對此生氣或不悅,孩子可能會用轉移焦點的方式來處理;而父母越緊張擔憂,孩子就會將這股煩躁投射回去。

最後,當孩子每一次在練習不論是踢、打或摔人的動作時,腦海裡正不斷想像對手身體最脆弱或最敏感的部位。每一個武術動作都有傷害的意圖,孩子每次練習的時候,這些圖像就會不斷出現在腦海裡。如果你認為,這對孩子沒有不好的影響,就太過天真了。在這樣的暴力環境下,孩子可能因此感到脆弱,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給他們安慰、溫暖,讓孩子回到有安全感及天真的童年。

 

摘自 Kim John Payne《華德福經典遊戲書》/小樹文化

 

Photo:Allen Taylor,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