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因為你不認真,才沒考滿分,活該!」用結果來否定孩子既有的努力,只會削弱孩子的耐挫力,影響日後人格發展

用結果來否定自己既有的努力,這種人生態度,是情緒困擾的重要根源,我們擴大了挫折對我們的負面影響力,阻礙了我們的前進。

「活該!」因為你不認真

一位媽媽在檢討孩子的期末考成績:「其實你做得到,考一百分都有過,為什麼這次只考85分?」

孩子似乎很沮喪:「我也不知道!」

媽媽繼續說:「就是你不認真,要你少看一點電視你不聽,現在得到這種結果,活該!」

我們很多時候,跟孩子的互動,過度以大人為主體,剝奪了孩子的成長空間。是大人的喜好,是大人的定義,是大人的要求,在決定孩子的一切,所以結果變得很沒彈性,接下來就是盯著看,大人說的話,孩子到底有沒有照做?沒照做,那就把孩子生活中發生的所有負面的事,拿來做為指責的依據。

用結果來否定自己既有的努力,這種人生態度,是情緒困擾的重要根源,我們擴大了挫折對我們的負面影響力,阻礙了我們的前進。大人沒有成長,又把這種價值觀傳遞給孩子,才是讓孩子無法面對負面結果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為了幸福與安定去做的「事」

我對於做家事,有很深刻的體會。「家事」的重點,先是「家」,然後才是「事」,為了維持一個家,為了幸福與安定去「做」的事,是我對做家事的想法。

我從小要辛苦工作,有時候過了凌晨時間,大家都睡了,我們還沒停止。超時工作傷身,但不怕吃苦是福。

我帶的孩子,有時候會因為做家事,跟家長起衝突。但是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習慣做家事的孩子,「家庭幸福感」比不做家事的人,高出4倍之多。為了維持家庭的運作,而付出自己的辛勞,更能珍惜自己的家。

每週會做1到2次家事的小朋友,2成3的人覺得家庭氣氛很好、3成4感覺家人之間的互動不錯、一半以上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意,各項數據都遠高於不做家事的孩子3到4倍。

重點不是真的做了多少事,而是陪伴、參與的感覺。

做家事,也可以減少孩子沉溺3C的機會。全家一起來,找回慢活的節奏,有些家庭成員之間的談心時間,還有紓壓的方式,其實跟做家事有關。雖快不趕,事情永遠做不完,放棄完美主義,先生也多一點體諒與協助,太太少一點嫌棄。家裡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大家一起做事,革命情感能凝聚,珍惜感恩就不會忘記。

 

摘自 洪仲清《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遠流出版

 

Photo:Picsea,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