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罰不是萬靈藥,唯有心的反思才是真正改變

不管是在學校裡擔任老師,還是在家裡扮演家長,隨著身份的轉換我時刻提醒自己「帶心」。

(編按)新北市國小二年級男童,因為受到導師處罰,長達一年必須在中午的時,將桌椅搬到陽台去午休,後被醫師診斷導致精神壓力過大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面對這樣的情形,家長可以如何思考和應對,以免同樣的憾事發生,未來Family邀請了幾位Family專欄和大家一同討論思考。
 

教養只有「斯巴達」嗎?

至今,我仍在努力實踐「恩威並濟」的教養,不管是在學校裡擔任老師,還是在家裡扮演家長,隨著身份的轉換我時刻提醒自己「帶心」。

然而,孩子不是樣版雕刻的藝術品,每個孩子都是他自己的專屬樣貌,過去二十年在教室裡,我也遇過不少的孩子被列為「難以管教」的「特殊生」,每當我遇見這些孩子,我都會先撕開別人叮嚀我「他是個……」的標籤,用一個「第一次相遇」的角度,去認識他、陪伴他。

這篇文章我想聊聊我二十年教學歲月裡,遇到「逃離教室的孩子」,我是如何學習去對待,分享一點歲月的經驗,但不代表是萬靈藥,僅供參考:

 

我是不「處罰」的老師,但是很「嚴格」品格教育掌門人

第一:難以一專心的孩子

教室裡坐不住的孩子,愈來愈多。有的是因為疾病的原因,有的是因為接觸3C太多的後遺症,有的是「對老師課程」不感興趣的緣故。排除疾病(後段再敘),針對「習慣」五光十色的吸引的孩子,我會先了解他的讀書態度,協同家長一起幫助孩子「建立好習慣」,透過電訪和聯絡簿慢慢「泥塑」孩子的「專注力。」如果探索原因是在第三類「課程難以吸引他」,那我會「對症下藥」,同理心理解孩子的需求,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改進課程」,讓孩子愛上課程把心留下。

 

第二:有案底累犯的孩子
一開始接到這樣「聲名大噪」的孩子,我會先會同他之前的老師,理解他的成長背景和在校行為,同時學務處建立「陪伴系統」,引導孩子歸零從新開始。我相信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被尊重,我想以「一視同仁」軟化他的自我放棄,相信在時間的薰染之下,這些教室裡的「大哥大姊」,會慢慢安頓自己回到青春該有的樣貌。

 

第三:正在風暴期的孩子
「我的孩子在家很乖的……」不乖是人性嗎?何謂「乖」的定義?擔任導師和專任老師這一、二十年,看了太多發生事情後家長到校都說「孩子在家不是這樣的……」,事實上,孩子是會「看人行事」的,所以當孩子在學校「出事」的時候,我以和家長「同一陣線」的角度,希望他們告訴我「在家實情」,一起幫助孩子重新找回正途。一味的責罵、記過並不會拔除「惡習」的刺,專注同理的「對話」,有時候可以幫助孩子「自愛自重」,按照「校規流程」結案後,通常事情才「開始」,我會透過「對話」傳遞友善的「陪伴」,讓孩子知道執行「校規」是一種具體責任,但是是被動式的,更多的對話是希望孩子明白「嚴格也是一種慈悲」的背後用心,希望他明白未來社會可不是校規兩字那樣簡單的刑罰。

 

第四:帶著疾病的孩子
疾病來自生理和心理,教室裡的學習會因為「身心」不協調而出現異狀,甚至影響班級經營,這時候老師不可以「診斷」,必須會同家長、學校(訓導或輔導)一起「陪伴」孩子,使他減少學習的阻力,產生學習的助力。曾經有個大腦會放電的孩子,易怒、暴躁、愛說謊,聯絡家長透漏的經驗都是「以前的老師都說很難教,我也放棄……」,後來會同輔導老師一起觀察,最後家長配合就醫才知道是「精神疾病」,如果早點發現不但孩子康復機率大,家長和學校也可以更和諧幫助孩子學習。所以,不是「處罰」就可以「治本」,通常病源不除是無法康復的。

 

第五:缺乏學習動機的孩子

「我為什麼要學習?」
「我不想寫作業!」
「去學校很無聊……」

這一類孩子除了「無法專注」更是「積弊已久」,這也是教室裡最常見難以「管教」的類型。缺乏學習熱情和動機,行動如「稻草人」的心態,凡事都事不關己,已經不是「設計課程」可以吸引他,必須三管齊下:

1.例如:不交作業。
對於皮到橡皮糖的常犯,就算使用「傳統罰寫」,他也是老神在在使用「三支筆」一起訂正,龍飛鳳舞的繳交看不下去的作業。所以,我經常是先聯絡家長,了解過去學習經驗,「邀請」家長一起來幫助孩子建立鷹架,記得有一個高三生因為校訂必修作業沒繳交,也不叁加補考,因此拿不到畢業證書,最後是「媽媽陪讀」一起暑修,盯著完成作業,拿了畢業證書才有辦法離校去暑期打工。相信這孩子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麼多人大費周章只為了他一人。

2.例如:不想學習。
透過同儕分組,以同儕力量感動他學習,這一招比處罰有效,所以我經常使用「好捧油分組法」,讓他們「同儕相親」一起交作業或一起「補教作業」,當然過程都是合法引導,適度對話讓他們「心甘情願」,我經常使用「良心譴責法」,他們會為了義氣而慢慢變得負責,而不是表面敷衍。

3.例如:沒有夢想
就是得過且過的心態,讓他「有來學校就好」,這種「就好」的心態真的很糟糕,有時不僅是個人紀律隳壞,連帶班級一起污染,所以,我經常的處理是讓他去做「課外有意義」的事情,再慢慢引導回到課內。例如國文課程,發現他對明星夢有興趣,他的作業就跟其他同學不一樣,別人是課內習題練習,他可是「明星打造作業簿」,舉個例子,他不想寫作文,但是我讓他寫「主持節目稿」,內容是把課文當成主播稿報告。當處罰變成夢想練習,似乎,他開始慢慢有了目標,再也不漫無目的當幽魂了。

在菉菉私塾的案例當然不只這些,略舉幾個例子表達,不要把「處罰」當成萬靈藥,唯有「心的反思才是真正改變」。去世的母親常常給我的身教十誡,在此送跟教育界用心的老師們,一起互勉共備。

 

身教十誡

1.觀察孩子的行為背後,發生什麼事。
2.同理孩子的行為發生,透漏了什麼事。
3.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神救援」。
4.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神隊友」。
5.唯有「親師生三合一」,才能對症下藥。
6.愛的陪伴加上鐵的原則,是「品格教育」的雙管齊下。
7.不要單打獨鬥,要隨時會同學校資源幫助孩子。
8.唯有交心才能帶心,處罰的意義要慎重。
9.教師本身要適度放鬆,不要身心疲憊容易理智斷線。
10.同班教師共備「一起」班級經營,「掌握」班況。

Photo:Elena Ferrer,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