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罰不是讓孩子怕,而是要他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處罰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他為什麼受處罰、凡是「有因才有果」、做了錯事本來就應該接受處罰,藉此才能讓他們學習對自己行為負責的重要教育!

(編按)新北市國小二年級男童,因為受到導師處罰,長達一年必須在中午的時,將桌椅搬到陽台去午休,後被醫師診斷導致精神壓力過大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面對這樣的情形,家長可以如何思考和應對,以免同樣的憾事發生,未來Family邀請了幾位Family專欄和大家一同討論思考。

真正對孩子有益的處罰是出自於愛,而非只是大人想出氣

近年來,經由媒體報導出來的許多不當處罰事件,尤其是和自己孩子年紀相仿的,都會特別引起家長的關注。

身為一位爸爸,我反思自己教育女兒小乖的過程,也不是全然完美、而是好壞參半。好的部分是:我再怎麼嚴厲對待小乖、過程中不當的謾罵、不當的字眼甚至不當的語氣等等,因為出自於愛,所以她都可以理解這是「爸爸是為了她好」的概念。

小乖一定會清楚理解她為什麼受處罰、這個處罰也必要能收到「警惕」的效果,因為如此,才能阻止下一次錯誤的發生;壞的部分是,其實不論再多麼生氣,應該都要以理智代替情緒、用愛與關懷取代不當的言語,這部分我一直都沒有做好,也一次次的再檢討自己。

然而,處罰的方式雖然相同,但擺在不同的教育環境、甚至是不同的家庭裡,產生的效果就大相同!

同樣罵人的話換作是其他家庭、其他孩子,很有可能受不了、情緒崩潰、想要離開現場甚至產生反擊還嘴的情況!會有不一樣效果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自己了解陪伴的重要性,因此特別花時間和孩子朝夕相處,因此,孩子也很清楚我的個性和脾氣,每當我處罰她時,她也不會誤解我的想法和用心。

 

重點不是只讓孩子怕,而是要讓他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認為管教的重點與目的並不是「罰到遏止她的創意發展、罰到以後不敢輕易嘗試……」,相反的,是帶給孩子正確的觀念:很多時候嘗試新鮮的事物必須考慮到許多其他,例如有沒有影響到他人?會不會讓他人不舒服?會不會讓他人產生損失?

除了在家庭外,另外就是在教學的場域,曾經,在我課堂上的一個男孩就是貪玩:除了無法專心、捉弄隔壁的女生、亂拿別人的東西、隨便離開座位,甚至還聯合其他學生一起搗蛋……花招百出,像是做足了擾亂課程的準備並徹底執行。

面對這樣的情況,為了確保其他同學不受其擾,我會立刻啟動處罰模式,板起一張平常少見、並且威十足的撲克臉,張口便喊:「王小明,你過來!」在我說明為何讓他站到講台前接受處罰之後,他便閉上嘴巴、滿臉不悅地走向教室後方面對牆壁,扭捏地擺動身體;「不要動來動去!」我的聲音洪亮,全班的同學都受到了「警惕的效果」。

我認為,處罰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他為什麼受處罰、凡是「有因才有果」、做了錯事本來就應該接受處罰,藉此才能讓他們學習對自己行為負責的重要教育!這樣的概念要必須從小執行、並從「小事」實踐,例如:打翻了自己的食物與餐具,下次就得自己擺盤、並把盤裡的食物吃完,這種「因果」學習在我們家司空見慣,雖然有些處罰很有效果,有些則不然,但我很清楚,因為從小這樣的教育,讓她非常知道在這個社會上,犯了某些錯就是會受到處罰。

既然小錯有小處罰,那麼比較嚴重的錯誤,當然也少不了會讓她「記住很久」的大處罰!有一次,小乖把一件褲子剪開了一個洞,在她罰寫完「我要愛惜衣物」100遍後,她很清楚,未來想要發揮創意、試試剪刀是否鋒利之前,應該要詢問、並且確定該物品是否合適,如果擅自決定,缺乏惜物的精神,剪了就一定會受到處罰。

 

孩子的教育不是靠學校和補習班,許多問題在家庭時就該要被解決

每個爸媽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班上受歡迎的、而不是讓老師傷透腦筋的學生。一般學校老師都會使用專業的教學方式,用最客觀的態度與滿腔的熱情教學,用最適合年紀孩子的方式教學。身為家長的,大多都是相信這份專業,把孩子放心的送到學校去,雖然偶而還是出現少之又少、令人難過的案例……

同時身為老師和家長,我的看法是,藉「教育背負著許多壓力」之名濫用權利的恐龍老師,不適當的處罰必定要接受公評,讓不適任教學工作的偽老師從學校中剔除。而除了被動遇到恐龍老師後再採取補救措施,在不當處罰的事件發生之前,家長可以做的,就是先做好自己應該做的部分:耐心陪伴、用心生活、真心交流自己的孩子,讓大部份的問題在家庭裡就可以被妥善解決。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面對孩子,每個家長都不願碰運氣,所以在孩子離開家庭前,就會積極的幫孩子慎選學校和學習環境。但同時也要了解,許多問題的發生都不是單一面向,孩子也不可能永遠不犯錯、也不可能永遠遇到好老師,如果能幫助孩子趁早接受這個世界上因果的安排,了解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助益!
 

延伸閱讀>>尚瑞君: 面對教育現場的體罰和霸凌,父母可以怎麼做?

Photo:Caleb Woods,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王信惠、吳佩珊(2019.4.16更新)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