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絕的孩子,時常活在恐懼與焦慮之中

一個在成長過程中常常被拒絕的孩子,他對世界是不信任的。他不相信有人可以幫助他,所以當他遇到困難,他不能講,也習慣不講。

在別人拒絕他之前,他就先拒絕別人──拒絕型

他不斷談戀愛,但每次都失敗,因為他談戀愛只是為了安撫自己童年孤單時的無助,而不是為了經營兩個人的情感。

「你知不知道媽媽是自己一個人帶孩子,很辛苦,為什麼你不懂事點?」

「你爸爸不要你了,你怎麼還這麼不聽話?」

她掩面哭泣,躲到被子裡,想要隔絕這令人絕望的一切,包括十歲的兒子。

十歲的兒子,卻完全不懂媽媽發生了什麼事,自己又做錯了什麼。

有好幾次,他想靠近媽媽,但卻又很害怕。於是,他無法不這麼想。

「我真是個災難……」

「是我害她變成這樣的……」

「如果沒有我就好了……」

 

一個多餘的人

當年媽媽意外懷孕,只好倉促地辦了簡單的婚禮,但婆婆看不起她,總趁她兒子不在時,不斷冷嘲熱諷地數落她。

媽媽最終選擇離開這個家,只是對他,好像也沒辦法再付出更多,而且只要他一犯錯,她心底的那個空缺就出現。孩子總不是在控制內的,這道理誰都知道,可誰能接受。

外婆對媽媽的拒絕,讓她感受到自己是拖油瓶,如今,她偶爾也會覺得,小孩的存在是多餘。加上對先生的不諒解與失望,這份情緒也下意識地轉移到孩子身上,她認為孩子不能對她有更多要求,拒絕孩子有需要,並認為孩子有需求都是針對她,找她麻煩。

長大後的他,在每段交往關係中,都無法很投入。他常常無法給予對方肯定和讚美,因為他想像如果讚美對方太多,「對方就會自滿,對方就不會再付出更多。」他也不敢對彼此的關係加以承諾或規劃,因為他覺得到頭來一定是令人失望的。

只要一和對方吵架,他就封鎖一切,也認為對方一定不會想再理他。為了不被拒絕,他就先拒絕別人,甚至莫名其妙消失,好懲罰對方可能對他的拒絕。

他只是太害怕被拒絕,所以用最壞的方式斷尾求生。

 

我們在原生家庭受的傷

一個在成長過程中常常被拒絕的孩子,他對世界是不信任的。他不相信有人可以幫助他,所以當他遇到困難,他不能講,也習慣不講。

覺察自己不安或恐懼的原因

而在案例中,他所遇上的是第一個主要照顧者對他長期的拒絕,這種被孤立的感覺,就像世界毀滅一樣劇烈且強大。

我記得過去曾接過一個案例,當母親生孩子的氣時,她會威脅要把他冰進冰箱冰死他,所以他後來上廁所都不敢關門,連開冰箱,都要離冰箱遠遠的。對於密閉的空間,也總是有窒礙感。

還有另一個個案,是一個孩子被母親關進廁所,但母親竟然忘記了。所以,他長大後,只要孤獨一人時,他就會感到強烈的不安,甚至莫名的想哭。

當我們面對自己的不安時,需要好好看一看這殘酷威脅的來源,就像私家偵探一樣,拼湊出當年可能發生的事,例如一個小時候被母親關進廁所的孩子,那是一種被世界孤立,有誰知道我在這裡,有誰能救救我的恐懼……

如果我們能好好覺察,那麼就能理解,這樣長大的孩子,他們往往會有:

「害怕被拋棄的恐懼」、「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的恐懼」,甚至「認為別人的意圖都是惡意」的恐懼。

 

疼惜自己的練習

有時候,當一個人做了一件事,卻不被認同,甚至還被指責時,在那一瞬間,我們往往會有一種不被相信和理解的孤獨感,我們會覺得「自我」受傷了。

別人的意見或看法,請僅止於參考,別將他人對你的看法,牢牢像標籤般,貼在自己身上。

因此,當他人對你說:「你很棒。」固然值得你開心,但當他人對你說:「你很糟。」或「你真沒用。」時,也別就因此否定自己。

 

善用「萬能選擇篩」

有時,我們的恐懼是來自於擔心被孤立,但你其實可以去注視恐懼,梳理你的恐懼,或者選擇與自己的恐懼共處,而不擴大恐懼,讓自己的生活與生命被箝制。

為什麼當他人說:「你這樣真的很不像話。」或「你這樣真的很糟糕。」時,你就覺得自己是這樣的人了呢?除了肯定你自己,知道自己是誰,給自己更多自信之外,你可以試試「萬能選擇篩」,這是指你聽到的話語,你可以自己選擇哪一些話語,就讓它篩掉,從你指間流走,而不讓它影響你的心情或生活。

請記得,你來到這世上,絕對不是為誰帶來麻煩或不幸。只要人活著,傷痛就免不了,但我們只要願意回頭幫自己梳理那些過往的傷痛,那麼,我們就能繼續往前走。

 

摘自 黃之盈《看不見的傷,更痛:療癒原生家庭的傷痛,把自己愛回來》/寶瓶文化

 

Photo:PROLoren Kerns,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吳怡蓓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