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教養過程中上火的脾氣,抹殺孩子內建的「快樂」機制

孩子成長的過程,只會有越來越多來自於課業、人際、環境等的挑戰和衝擊,別再在這只有短短十多年的教養中,因為種種對孩子的期望而架空愛的基底,讓大人求好心切的「壞情緒」,堵塞住孩子心中的快樂,忘了「快樂成長」是生命孕育之初衷。
  • 文/ 谷卓
  • 2017-12-11 (更新:2017-12-11)
  • 瀏覽數32,055

幾次母子倆旅行外宿下來,我發現兩歲的兒子在睡前總是特別興奮。前一晚叫了五次「請過來」,他依然故我,持續在彈簧床上下蹦跳,笑個不停,直到我氣到不行,衝過去抓住他雙臂喊:「冷靜!我叫你幾次了!」一臉殺氣的要他站好聽我說話,他才收起暴走的笑容低聲回:「知道」。

可是到一起躺下睡時,頭與我的頭相靠等高的兒子,一下就把剛才媽媽「失控」生氣的樣子忘得煙消雲散,伸手輕摸我的頭說:「這個是媽媽,媽媽好可愛。」頓時,我為我的不溫柔懺悔,心想:「這樣的媽媽怎麼可愛呢?」也為兒子皮死了、卻總能快速轉換回樂天派的功力感到不得了。

隔夜,兒子睡前的心情依舊快樂的不得了,鑽進民宿床與椅子的間隔內玩躲藏遊戲。好不容易叫出來了,卻在這個時間點大號!擦好拉稀後請他「好好走」到廁所來洗屁股,結果狼狽的自己又衝出口:「不要摸雞雞!不是說不要摸嗎上面有大便!」一把抓住他已經沾到黃色異體的手,不想再罵什麼地皺眉看著不敢動的兒子,腦中閃過不斷提醒自己的話。

 

聽得懂不代表聽進去,那就好好看著眼睛說

心理醫生雷納德.薩克斯(Leonard Sax)在「大腦對聽覺的反應」的研究指出:男孩的聽力比女孩差。不是聽覺上的「聽不到」,而是,男孩「聽得懂不代表『聽進去』,妳在說但他不見得『有在注意聽』」,有時自己已火冒三丈衝上前了,男孩還會一臉無辜表示「啊!原來妳在跟我說話喔!」另外,聽覺專家珍.波拉德(Jan Pollard)和羅威醫生(Dr. Kathy Rowe)也發現,約1/4的六歲孩童「聽覺處理能力低下」,意思是無法從聽到的句子擷取出正確而有意義的單字,這當中有70%是男孩。

所以,在教養兒子時我最常給自己的提醒,就是走過去看著兒子的眼睛說話吧!必要時請他覆誦。

我很討厭,那個把兒子笑容震懾住的自己;即便如此,不溫柔的一面還是不免會在那些「我在說你有沒有在聽!」的時刻,氣急敗壞、破口而出。連續兩晚,抓著兒子的肩膀大聲說話後,提醒自己的話又蹦出來了。於是,在我們都「想通了」之後,我會告訴自己要把臉部表情柔軟下來,抱抱孩子,讓他不因而心生懼怕。只專注在「事件」,這一步很重要!

 

珍視孩子「快樂」的情緒調節能力

史上最心甘情願受累的母親,是有個內心流淌著快樂泉源的孩子,毫無掩飾的示愛。洗完屁股換上乾淨的褲子後,兒子完全丟掉了剛才媽媽的脾氣,手搭在我的肩膀說:「寶貝抱媽媽睡覺,拍拍拍。」如果我的眼神不再那麼銳利,那肯定是這位小天使從雲稍選擇了我,決定來逗得我傻裡傻氣的笑出聲。

我和兒子在澳洲當沙發客的屋主奶奶問我:「妳把孩子常規建立得很好,他跟妳一樣很有規矩。那我很好奇,這孩子有哪一點是遺傳自爸爸呢?」我才由衷地「感恩」起另一半與我互補的優點:「快樂吧!他爸爸是個很樂觀的人,總能帶給我正面能量!」

原來如此!「快樂的性格」也是上天的禮物。孩子挨罵後,還能對那個生氣的媽媽甜蜜撒嬌,除了親情之愛,還因為內建了「自發快樂」的人格特質,不因外在的負面事件影響自己太久。而當一個人情緒調節功能正常運作,便能有效降低未來患憂鬱症的可能。

 

內在資產,享受過程而非用結果評斷自己

那不是靠餵養就能健壯,不是學業成就頂尖就會伴隨而來,而是需要好好珍視與呵護那顆能「自行調節回快樂心靈」的特質。一個人若有讓自己快樂起來的能力,也就更能消化外面世界碰撞的挫折,不因負面經驗而否定自己。「這世界的大多數事情,不是稍微努力就可以搞定」,才顯得那些樂觀面對結果的人,有更大的「內在資產」去闖蕩,正如有句話是這樣:「對於那些內心洋溢快樂的人而言,所有的過程都是美妙的。

孩子成長的過程,只會有越來越多來自於課業、人際、環境等的挑戰和衝擊,別再在這只有短短十多年的教養中,因為種種對孩子的期望而架空愛的基底,讓大人求好心切的「壞情緒」,堵塞住孩子心中的快樂,忘了「快樂成長」是生命孕育之初衷。

兒子:「寶貝幫媽媽洗背。媽媽好乖!」
媽媽:「那寶貝有乖嗎?」
兒子:「沒有~」
媽媽:「啊!那怎麼辦?」
兒子:「怎麼辦……嗯……Love you!」

孩子,教養的路上我們是一同前行的夥伴,記得你的快樂並深愛彼此,一切好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谷卓!歡迎至《Jivan小天涯手記》專頁交流切磋,紀錄兒子成長、跨界教養、荷蘭教育觀察,及夫妻愛與關係。

照片提供:谷卓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