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慧》其實 只要問一句:今年你想回娘家過年嗎?

在內心深處,對於回原生家庭過年的渴望,其實,只要一句傾聽、一句關懷:「今年,你想回”家”過年嗎?」即便我的選擇跟往年沒有不同,但是,我的心會裝滿感謝。

當今社會家庭型態百百種,各種組成所在多有,但不論何種樣態,在華人社會一年一度的過年習俗中,總免不了一件事:過年回家團圓。

 

這個”家”到底是誰的家?

大部分小家庭都是選擇回”夫家”的家,初二才能回自己的”娘家”。但是像我,由於夫家遠在離島,加上平常日我們已經是常回娘家用晚餐,所以自然而然被認為沒有回初二娘家的「必要」,於是婚後每年的過年自然就在夫家過。

但是,過年的意義就是不同啊!

我也懷念婚前可以同兄弟姊妹在娘家過年,一起打牌、一起看無聊電視節目、一起吃媽媽獨特圍爐餐、一起狂嗑瓜子、一起無壓力地說說笑笑的日子。就算平常已經是每天可以回家吃晚餐了,但我還是懷念那樣的氛圍,也想重溫一下舊夢。不過,這樣的想望,我連提都不敢提。是甚麼堵住我的口?

就連家父生病住院的那一年過年前夕,父親還是跟我說:「你丟放心回去『那裏』過年吧」(台語)。

隔年父親走了,我再也沒有機會重溫舊夢。

現在我有兩個小孩了,事情的想像自然無法那麼簡單。

要回原生家庭(所謂的娘家)過年,那小孩跟誰?

要回原生家庭過年,那平常一年難得回去探望陪伴父母的另一半怎麼辦?

要回原生家庭過年,那你的小孩長大後各自嫁娶,該回誰家?

 

其實,只要一句傾聽、一句關懷

網路上很多人說因為習俗設定的問題,初一回娘家會被視為給娘家兄弟帶來厄運,把娘家”吃光光”的象徵。我不知道我的原生家庭會如何想,但是當我成為別人的原生家庭時,當我的兒子們長大有了另一半之後呢?

我內心這樣想,首先第一步是他們的另一半都不用叫我媽。一旦叫我”媽”,就會有親子之間的期待,但這又高度違反人性,所以,如果對方不介意,我真的覺得對方只要叫我”阿姨”就好。

然後,過年的習俗還是得在,公平起見,那就一年回我兒子家,一年回他另一半家過年吧!更有甚者,為什麼不能配偶分開過年,各自回自己原生家庭呢?如果他們願意的話。等他們有小孩,再帶著我的孫子女一年回我家,一年回親家,也很好。

這樣的想法,我只跟一個好朋友討論過,她只是悠悠回我:這件事我跟我先生討論過幾次,他只回我一句:等他爸媽都不在了就可以...

要說平權,到了過年時候就能看出父權體制的毒害有多深。而且幫腔的很多都是女性。

打破習俗禁忌,我不想模糊焦點在這裡談性別平權,但是,我們一直教小孩,資源有限,大家都想要時就耐心等待,輪流分享。那麼回家過年如果是一種權利,在新時代之後是不是也可以「輪流」呢?(結果,還是性別平權啊!)

寫了這麼多,其實我一直能體諒離島遊子鮮少回家,逢年過節還得搶買機票的辛勞,因為這麼多年堵住我的口的是,我對另一半的愛,我不願他為難。也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已經是可以常常回原生家庭吃晚餐的「既得利益者」,這樣的既得利益者,自然得無條件放棄過年回家的特權。

但是,在內心深處,對於回原生家庭過年的渴望,其實,只要一句傾聽、一句關懷:

「今年,你想回”家”過年嗎?」

即便我的選擇跟往年沒有不同,但是,我的心會裝滿感謝。

 

Photo:Kasuma,CC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