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旬我們回台灣處理一些業務,外公和外婆特地來新加坡陪伴孩子,她們開心得不得了,這也是她們轉學之後第一次的祖孫相聚。分別這三個多月中,祖孫雖然每個星期會用電子郵件聯絡,終究不像可以摟摟親親、可以吃阿媽的絕妙料理、聽阿公的生活科學來得真實快樂。
預計從台灣回新加坡的前兩天剛好是假日,我打電話回家,是書旂接的,她興奮地向我報告:「媽咪!我們正在大掃除,是為了歡迎你們回來特別做的。」
我逗著她玩說:「噢!我們真是太榮幸了!」
她在電話那頭不疾不徐地說:「那是你們應得的。」
我問起姐姐,猜想中,那個正要期末大考的高中生,大概正在埋首苦讀,但是書旂吃吃笑了起來說:「姐姐正在刷廁所,而且唱歌唱很大聲。」
緊接著母親接過電話,一邊笑一邊對我說:「為了迎接你們,每一個角落都亮晶晶,兩個很會做事喔,打掃真仔細,有乃母之風。」
我在電話這頭不禁大笑了起來,回答說:「是因為阿公阿媽在,所以特別賣力,所以我常常告訴朋友,想教孩子,『利用』阿公阿媽絕對沒錯!」
母親感嘆地說:「那也要對祖輩有相當尊重的孩子才做得到呀!」
我說:「對!所以才說要從小培養起。」
孩子學到對父母的尊重與感謝
掛掉電話後,我想起這幾天才和朋友們談起三代相處的話題,心中由衷感謝這十七年來因為有雙方的父母,在頻密親愛的天倫互動裡,兩個女兒培養出一顆非常柔軟的心。
她們對祖輩的親愛與敬重常常讓鄰人與朋友感到訝異,更讓我們感到快慰,那樣的情感最直接的受惠者其實是我們夫妻。
我說「受惠」的理由是:自己想要孝順父母的心意,因著孩子的加入而更美好和諧,而孩子在當中也學到了她們對父母的尊重與感謝。
日本人總愛說:「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我覺得這句話真有意思。
「看」代表著父母先得做榜樣,所以才看得到。
孩子不是「聽」著教誨長大的,「期望」沒有辦法用耳提面命來達成,只有自己努力做才會有背影。
有一位韓國鄰居告訴我,她的孩子都不喜歡老人,因為年長的人多半囉嗦、固執,外表也不清爽。我倒覺得關鍵在於我們同不同意孩子這種看法,有沒有帶領他們去觀察年老的必然、去回顧年老一代曾做的貢獻,使他們了解那些付出就是今天我們的資源,所以誰都沒有資格用「喜歡」與「不喜歡」來評斷對年長者的情感。
有的年輕父母很天真的以為不要管上一代了,只要從自己這一代做起就好,美好的親情延續從自己起頭;在我想,這是不合理的。除了人類之外,似乎沒有其他動物有所謂的三代親情。能由父母帶領去親近祖輩的孩子,特別幸福,因為他們可以汲取的情感根源比較深。
孩子們很遺憾在兩年前失去了奶奶,但是每當我們看到或吃到一樣奶奶生前喜歡的事物時,一家人就會想念地談起許多與奶奶生前共處的記憶,這些回憶對孩子與家族的聯繫很重要,對她們生命的健康更重要。
如果愛是絲帶,我願意教會孩子如何使用這些絲帶來聯結老人日益寂寞的晚景、如何維繫家族日漸淡薄的關懷,讓她們從小學著用這些絲帶為自己的生命編結出美麗牢固的親情之結。
本文摘自《媽媽是最初的老師》蔡穎卿/天下文化出版
Photo:Mike Kniec,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黃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