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精神科權威呼籲:「數位機器正在侵蝕我們孩子的大腦與個性!」不讓數位傷害孩子的7原則

數位機器是「毒品」嗎?當你的孩子無法控制煩躁和不安,無法與同儕相處,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情緒就抓狂……數位機器正在掌控我們的孩子,他們身體的成長比過去還要快,但心理的成熟卻比過去慢,沉溺數位世界,孩子原來只是「假成熟」……

文│申宜真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權威提醒叮嚀

幼兒期__把暴露在數位產品的時間降到最低。
學齡期__以開放的心態與孩子討論有關數位機器的話題。
青少年期__讓孩子有自律權,但又不鬆開關注的繩索。

數位教養法7原則

原則1__「何時」購買比購買「什麼」重要
原則2__「內容」比「時間」重要
原則3__明確規定違反的罰則
原則4__充分說明理由
原則5__隨時分享數位經驗
原則6__全家一起參與
原則7__尋求專業協助

原則一:「何時」購買比購買「什麼」重要

接觸數位機器時,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就是「何時」開始。但是好像很多媽媽比起「何時」開始,更關心買「什麼機種」,選擇「什麼費率」,加入「哪家電信」。為了正確地實施數位教養,必須認真地思考「何時」購買,並且找到明確的解答是很重要的。

雖然越晚購買越好,但其實也不是只要很晚開始就沒問題。若是從小就暴露在數位機器中的孩子,或許可以透過適切的教養法培養正確的習慣。但是,在小學高年級或青少年時期才開始接觸數位機器,若父母與孩子溝通不良而沒辦法限制孩子們時,可能會導致更糟的結果。

因此,要選擇適當的時期購買,以下幾點是辨別適當時期的重要條件。首先,在父母的管制下購買。基本上,數位教養是孩子仍在媽媽的管制下才有可能實施,因此一定要具備這項條件。

所謂的管制,若認為是強壓式、單方面的關係,那就錯了。這裡是指父母和孩子的依附關係良好,感情融洽,因為,這時才有可能執行有效的管制。強壓且單方面的關係,只會讓孩子假裝順應,並不是自我判斷後遵守的。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良好時開始管制,也是重要的關鍵之一。如果在關係不好的情況下開始數位教養,原本就不好的關係會變得更加惡化。因此,總是以溫暖的愛表示關心的媽媽,和能夠理解媽媽這種心思的孩子,兩人能互相體貼彼此的立場時開始比較好。

在與孩子的互動關係不好的情況下,孩子有可能提及朋友關係而緊追不捨地要求購買數位機器。這時使用速成方法也好,必須要先改善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為了快速達成改善關係的目的,只有這唯一的方法,那就是停止嘮叨,聆聽孩子的話,試著去理解孩子的內心,這樣做就能在短時間內大大改善互動關係。

當衡量是否要購買數位機器給孩子時,分析孩子是否夠成熟到遵守訂定的規則也很重要。以能夠忍耐的自制能力、衝動控制能力和挫折忍受力為基礎,才能自我限制而遵守規則。

如果孩子與同儕相比顯得更散漫且很難調節衝動,一定要先解決這個問題後,才能開始接觸數位機器。如同前面提過的一樣,因為散漫且衝動的孩子,有相當高的機率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沉迷於數位機器。

 

原則二:「內容」比「時間」重要

為了要實施有效的數位教養,首先要針對「何時可以、多少時間」訂定明確的規則。舉個例子來說,每天寫完作業後一小時,或不用補習的星期二和星期四兩小時等的約定。

依我的經驗來推測,若是電腦遊戲,與其每天訂一個時間玩,不如週末時集中起來一次玩個夠好像更有效果。因為每天玩一點點可能導致成癮性,而週末集中火力玩,會產生好像玩了夠久的心理,使得滿足感更高。

但是比「時間」更重要的就是「內容」。比其玩了多久更重要的是,這段時間孩子做了什麼事情,因為這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因此,最好能規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的明確範圍。

尤其是孩子喜歡電腦遊戲時,不僅要關心孩子玩了幾小時的電腦遊戲,更應該留意孩子瀏覽了「哪些」網站,做了「什麼」事情。一定要確認孩子玩的電腦遊戲是否過於暴力或煽情,電腦遊戲中進行的對話是否含有辱罵或低俗的文字形容。同時,務必確實管制孩子不要與大人進行對戰遊戲。不管如何,常與大人接觸,陷入危險情況的機率總是比較高。

在個人資料的部分也要能夠徹底地管理。以絕對不公開姓名、學校、住址或電話號碼等個人資料為原則。將這些資料可能會誤用在犯罪事件裡,而且只要上傳過一次,資料的傳播力和刪除的狀況不易,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給孩子理解。

 

原則三:要明確地規定違反約定時的罰則

如果孩子沒有遵守使用數位機器時所訂定的規則,一定要嚴格執行罰則。而且這樣的罰則內容和原則,應該在購買數位機器給孩子前,最好先與孩子商量後決定。也就是說,孩子在還沒拿到數位機器時,就已經確實地熟知要遵守哪些規則,如果沒有遵守那些規則會有什麼罰則的事情。

舉例來說,如果訂下只能在週末玩三小時電腦遊戲的規則,就要明確地訂下如果沒有遵守這項規則時的罰則。例如,如果孩子違反約定週間玩電腦遊戲,那麼接下來的週末就不能玩電腦遊戲等的這類罰則。還有,回到家後要把智慧型手機交由媽媽保管的孩子,若沒有遵守這項規定,就可以訂下從那天起沒收智慧型手機一星期,或把通話時間或網路流量改為受限制的費率等的罰則。

如果孩子沒有遵守應該要遵守的約定,要嚴格執行先前訂下的罰則。若反覆出現放寬罰則的情形,那麼數位教養就全成了泡影。因此,這成了數位教養的核心。若孩子想盡辦法讓罰則無效,父母絕對不能敷衍了事。

如果想要更確實地讓孩子貫徹實踐意志,最好製作成文件貼在明顯處,讓孩子自己去檢查。若在檢核表上留孩子簽名的欄位,就更能賦予孩子強烈的責任感了。

 

 

原則四:充分說明訂定規則的理由

如果在開始執行數位教養法後,與孩子的關係急速變差,就需要回頭檢討規則是否過於壓制和強求。其實在實施數位教養法時,父母常犯的錯誤就是單方面指示孩子要遵守規則,然後強迫孩子接受。但是單方面訂下的規則沒辦法讓孩子擁有必須要遵守的意志。這好似與父母單方面擬定寒暑假需要遵守的生活計畫表後,強迫孩子執行沒兩樣。

因此,當傳達有關數位機器的規則和限制的時候,一定要具體說明理由。這樣孩子才能感覺到遵守規則的義務。若是在沒有具體說明而單方面通知的情況下,很容易被孩子認為是嘮叨,可能會引起孩子強烈的拒絕或反抗的結果。

舉例來說,如果一味地威嚇孩子「不能玩電腦遊戲太久」,孩子可能會發脾氣或變得討厭媽媽。但是如果以孩子聽得懂的語言,簡單地解釋說「如果玩電腦遊戲太久,大腦就不會對閱讀或讀書這種類單調的刺激做出反應,因而變成傻瓜」,孩子就不知道要如何反駁,因為這句話說得一點都沒錯。

還有,與其簡短地說「這種網站不能瀏覽」,不如說「有些網站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可能使心理變得不健康。所以,只能接觸允許孩子瀏覽的網站喔」來溝通,就能更有效地傳達訊息給孩子。為了能提高執行力,父母應該能欣然接受多講幾句好話的辛勞吧!

 

原則五:父母與孩子間隨時分享數位經驗

在不斷變化的數位環境中,父母需要隨時檢視孩子,透過數位機器經歷了什麼樣的經驗。但並不是父母在「監視」、孩子在「報告」的型態,而是形成彼此都感到自在、親密的談話方式。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利用智慧型手機玩某個遊戲,可以說「這裡的這個人是這遊戲的主角嗎?」、「如果拿到那配件可以增加幾分呢?」、「唉呀,真可惜,失敗了,應該很失望吧」等這類的談話方式,就是對孩子所體驗的事情表示關心,展現出與孩子共鳴的態度。那麼,孩子因為得到父母的共鳴而感到安定,也因為知道父母一直對自己的數位習慣表示關心,責任感也會更增加。

如果父母能成為自在的談話對象,孩子就會把自己原本想要隱藏的事情,不自覺地表現出來。如果把原本暗地裡做的事情,正大光明地去做,當然就會變得更正當且健全,是不必贅述的事情了。

為了對孩子喜歡的東西、樂在其中的東西產生共鳴,首先要成為「像朋友一樣的父母」。因為在像朋友一樣的平等關係中,形成自在地說和聽的氣氛,才能輕鬆、無拘束地談話。

如同前面強調的一樣,與子女的關係良好時,數位教養法的成功機率會提高,就是跟這部分有關聯。就像和心靈契合、讓人自在的朋友說出自己的祕密一樣,父母要常常記得,若是與孩子的愛和信賴感深,能與孩子共享及共鳴的部分會更多。

為了要與孩子分享數位經驗,父母也應增廣該領域的知識和經驗。也就是父母也來使用那機器,累積相關知識,才能跟上孩子的腳步。當然不是不知道父母要處理的事情很多,也很忙,但是不要忘了這年代要好好扮演父母的角色,不可疏於學習子女常使用的數位機器的相關知識。

 

原則六:全家不分上下同心參與

數位教養一定要全部的家庭成員共同參與才有效果。如果家庭成員的其中一人不配合,隨興地避開、跳過,這一切努力都只會變成泡影。

針對要遵守的規則,包括爸爸、媽媽、哥哥、姊姊、弟弟、妹妹等都無例外地必須遵守。如果是雙薪家庭,白天必須請人協助看顧孩子,就要多次叮嚀相關的其他人也務必遵守。如果與祖父母同住,也需要尋求他們的協助,共同參與;甚至家裡有幫傭在協助家務時,也請他們務必徹底配合。

為了讓這件事情更圓滿地達成,最好由全部的家庭成員共同來參與訂定規則。就是透過「家族會議」來充分理解彼此的立場,訂定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則。

利用家族會議時間檢核家族成員是否好好遵守大家一起訂定的規則和限制,也是最有效果的方法。在家族會議中所進行的談話,比父母與孩子單獨進行的談話,更能讓孩子培養責任感,因此是不錯的刺激方式。

當年大兒子景模陷入電腦遊戲的那段時期,我們家每星期都開一次家族會議,針對相關的問題對話。是否好好遵守所規定的時間,是否瀏覽被禁止的網站,沒能遵守規定的原因是什麼......對於這種種的問題充分地討論。當然對於做得很好的部分,不吝稱讚,對於做錯的部分加以責備,但也不忘給予鼓勵。

還有,一個星期中找一天的時間訂為全家人都不使用數位機器的日子,那天就安排另外的活動或全家人一起閱讀等的規則,也是很明智的方法。讓我們的頭腦從數位機器中休息一天,是健康守護大腦的好方法,也是自我檢查我們對這些機器中毒有多深的機會,而且同時也能讓家庭成員間的情感緊密連接。

 

原則七:如果父母無法管制,尋求專業的協助

「過度投入」和「成癮」是明顯的不同。過度投入是因為喜歡,所以常常樂在其中,但是可以明確區分什麼時候可以做、什麼時候不可以。因此,當遇到不可以的情形時,能夠自我停止而轉換成其他事情。

但是成癮就明顯不同。成癮狀態的大腦,因為只渴求那個刺激,區分時間和地點就變得不可能。成癮後,因為只投入於那件事情,終究變成無法靠自己力量停止的地步。在網咖幾天幾夜地玩電腦遊戲,發生意外猝死的荒唐事件也是這樣的原因。

當孩子過度投入時,如果數位教養法能適時介入,情況一定可以控制。即使成癮後,若有父母的努力和誠心,一定可以從黑暗的深淵中把孩子拯救出來的。

但是如果已是過度嚴重的成癮狀態,或父母的數位教養法不能做後盾時,隨著時間的過去,可能導致孩子變得更加糟糕的結果。這時一定要接受專家的協助,找到孩子成癮的原因,並實行適當的會談和治療,才是解決之道。

如果孩子拒絕到醫院治療,至少父母也要尋求專家以聽取解決方法的建議。置之不理只會引來禍害,而父母輕率地介入,也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因此請不要猶豫接受專家的協助。

 

智慧型手機是讓孩子好好讀書的誘餌?

「這次考試考一百分就幫你換成智慧型手機。」

「寫完作業就讓你玩一小時的電腦遊戲。」

「這次考第一名,我們就更換電腦吧!」

如果曾經為了讓孩子的成績進步的心理作祟,而投出這類的糖餌,則要大大的反省。因為這類的補償可能會對孩子產生很不好的影響。

就如同大家知道的,雖然目標很正確,但是手段錯誤,這時絕對無法以正當化來被大家接受。但現在的情況是目標本身已經很勉強,達成目標的手段也不好。而且與媽媽的期望不同,孩子不是為了考一百分,而是為了得到智慧型手機,為了能多玩一會電腦遊戲而讀書的荒唐至極的情形發生。這樣的交易不僅沒有效果,而且有效期限也很短。

俗話說,天生的天才無法贏過努力的人,努力的人無法勝過樂在其中的人。為了讓孩子變得會讀書,就要能使他們樂在其中。但是,物質上的補償絕對無法讓孩子們享受讀書的樂趣。

更何況那獎賞的東西竟然是電腦遊戲、上網或是新的數位機器,那結果會是如何呢?提出這類條件的家庭的孩子,很有可能是深陷在數位機器的情況。為了提高一點點的成績而提出數位機器的話題,很可能變成往失火的家裡潑油的後果。

摘自  申宜真《其實都是數位在傷害孩子》/大田出版


作者簡介:

申宜真

自一九九八年起擔任延世醫大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醫學科教授以及Severance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醫學科專科醫師,並且以「子女教育專家」受到許多父母的信賴。目前為了打造「適合孩子居住的幸福世界」而以十九代國會議員的身分效力於社會。

作者在二十多年的看診經驗裡,持續診療心理受傷的孩子們後發現,在受到傷害的孩子身上預先看到以後可能成為社會問題的事件因素。

從二OOO年初起學前教育旋風而受到大家愛戴的學習錄影帶、電腦到現在的智慧型手機,驚覺到數位機器正以驚人的速度侵蝕孩子們的心理,因此決定撰寫本書。

Photo:NoirKitsuné,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