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菜兩配菜......現做便當20分鐘上菜!

在女兒的堅持,以及拜每日持續不斷的練習所賜,從一開始的手忙腳亂,練就現在的氣定神閒。每日早晨的做便當時光成了玩家家酒的遊戲時間,我始終保持遊樂心,完成一個又一個的魔術小方塊。
  • 文/ 極光
  • 2015-07-21 (更新:2019-04-03)
  • 瀏覽數12,322

最近整理了臉書的愛女便當照片,每看一張,與照片相應的當下回憶便點點滴滴流轉心頭。「喔,那個巨大干貝是在上引水產買的,便當做好了,市府卻發了豪大雨特報,停課一天。」「嗯,第一個日本空運來的雙層木製便當盒,是小阿姨的愛心……等。」無心插柳的,幾乎每日不輟的便當照,現在竟成了我的心情日誌,悄悄地幫我記錄了過去五年,一千多個日子。

 

從營養午餐談起吧。根據孩子的描述,所謂的營養午餐,因為過油和調味過重和來源不明的食材,實在難以下嚥。而曾短暫做過食品業行銷企劃的我,其實沒有信心讓孩子吃那不知所云的醬料、調味料、油品和加工食品。我曾經親耳聽一位經銷商,大言不慚地要我們「做出」比較便宜,可以廉價供應小學營養午餐的白胡椒粉,當下我更深刻的明白,原來這些黑心的食品廠商就是這樣在戕害我們和孩子的健康啊。

 

在女兒的堅持,以及拜每日持續不斷的練習所賜,從一開始的手忙腳亂,練就現在的氣定神閒。每日早晨的做便當時光成了玩家家酒的遊戲時間,我始終保持遊樂心,完成一個又一個的魔術小方塊。

 

凡事起頭難,希望可以幫助到想每日做便當的人,因此大言不慚地跟大家分享我漸漸摸索出的方法和省時的技巧。就姑且稱之為「極光流便當」吧。從小讀書愛歸納重點的我,為了讓大家快速上手,在此歸納了「極光流便當」四大基本原則和八大省時秘訣。

 

「極光流便當」四大基本原則:

 

抓一道主菜 - 主菜一品

一定要有一道以蛋白質為主的主菜,讓孩子吃飽飽,充滿能量,積存長高的本錢。

 

給一些顏色 - 副菜兩品

兩品以蔬(素)食為主的副菜,它們往往扮演了妝點色彩的角色,並提供維持健康所需的維生素、植化素以及當令美味。

 

惹一點味

惹味的菜餚通常可以是主菜,也可以是副菜,有時也可以是一顆紫蘇梅,其實就是下飯菜。除了營養均衡之外,因為自烹食物的調味單純自然,所以在酸甘苦甜鹹味之外,我也會加入果香、香草香或香料香,讓孩子胃口大開,多吃一口飯。

 

下一點功夫

在飯食下點功夫,除了白米和五穀雜糧輪流變化之外,可以鋪陳自己做的拌飯香、肉燥,或加點芝麻、毛豆、栗子和核果,或調味成醋飯,或捏成飯糰。

 

八大省時秘訣:

 

前晚的計畫性準備

 

通常在前一天的晚餐後,我會將第二天的便當食材一起置放在無印良品的大琺瑯容器中,再冷藏。

 

食材擺放在一方托盤中,很像作畫時的調色盤,決定了配色。

將食材處理成半成品,可節省第二天的時間。比如說,我會將肉卷中的蔬菜先清燙個30秒到1分鐘,才不會蔬菜還夾生,但肉片已乾柴無味。

 

常備菜 V.S. Arrange

如金平牛蒡是一道非常實用的常備菜,可單吃,可做成肉捲金平牛蒡,可煎成日式蛋捲。

味噌肉醬:和青蔬一起拌炒、煮豆腐、做成飯糰、當拌飯香。

 

冷凍食材

飯和五穀雜糧一次煮一鍋,按份量,以保鮮膜一份一分包起,置冷凍庫,使用前一晚移至冷藏庫退冰。目前孩子的標準飯量大約是120克。

主菜採買後,先行分裝醃漬入味,存放冷凍庫,欲使用時,前一晚置冷藏室解凍即可。

 

Leftover 大變身

吃剩的肉,魚可以去骨,切剝成片狀鋪在飯上,或加入其他食材捏製飯糰。

炸雞或排骨,可加入多彩蔬果燴製成糖醋、橙汁或柚子胡椒風味。

 

救命仙丹-蛋料理

(番茄、胡蘿蔔或蝦仁)、菜脯蛋、三色蛋……,可當主菜,也可當配菜,更是少一品菜餚時的最佳救命仙丹。

 

一鍋煮料理

一隻好的橫紋鑄鐵煎鍋,絕對值得投資。同時在一鍋中煎主菜(牛排、魚排、豬排、雞腿和蝦),和蔬菜(彩椒類、竹筍、筊白筍和南瓜)以及菇類。再各自調味。


同一煎鍋中加熱主菜與副菜,可用鋁箔紙隔開菜餚。

 

炒飯

絕妙的清冰箱和快速料理。有飯、有菜、有肉、有蛋,同樣一鍋搞定。

 

善用烤箱和電鍋

用不同方式同時加熱,事半功倍。

 

上圖是今年暑輔第一個便當,還是基本配置- 主菜一品+副菜兩品,二十分鐘以內搞定。

主菜: 照燒梅花肉時蔬捲 (抓一道主菜+ 給一點顏色)

配菜1:鴻喜菇炒青椒 (給一點顏色)

配菜2:葡萄淳漬紫高麗菜鹽醃檸檬風 ( 給一點顏色+ 惹一點味+ 常備菜)

 

濃郁的照燒梅花肉時蔬捲,配一口青嫩的青椒,舌尖上環繞著菇類的香氣,再搭上檸香酸鹹甜的紫高麗菜,可真令人食指大動呢。Bon appétit一起來享用吧。

 

臉書:自炊食代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