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

我們要學習在與自己、與他人比較中尋找生命中的成功體驗,那些里程碑的事件才會帶來持久的激勵。

文│岳曉東

一個人的價值不在其出身,而在其所為。—斯金納

人是活在相互比較的感覺中的,這種比較既可以帶來自信,也可能帶來自卑。當它帶來自卑時,負性的自我肖像會慢慢形成,久而久之,自我形象開始歪曲,認知、情緒與行為開始失調。所以,我們要學習在與自己、與他人比較中尋找生命中的成功體驗,那些里程碑的事件才會帶來持久的激勵。

「我感到自己是全哈佛大學最自卑的人。」這是麗莎見到我說的第一句話,我細細地咀嚼著這句話的意思,等待她進一步解釋。

「真的,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講得清我此刻的心情。我的家鄉在阿肯色州,我是小鎮裡唯一來哈佛上學的人。當地的人都為我能來到這裡而感到自豪,起初,我也十分慶幸自己能有這樣的好際遇。但現在,我對自己的感覺愈來愈不好了,真後悔到這裡上學,我在別人最羨慕我的時候感到最自卑,我......」說著,麗莎忍不住流下眼淚,用手捂住臉,鼻子一抽一抽的。

沉靜了一會兒,麗莎不再哭泣,接著告訴我,她在哈佛大學念得很辛苦,上課聽不懂,說話又帶著口音,許多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她不知道;許多她知道的事情,大家都覺得好笑。她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到這裡來接受這一切羞辱,非常懷念在家鄉的日子,那裡沒有人瞧不起她。

 

新生適應不良綜合症

麗莎的表現是典型的「新生適應不良綜合症」。具體地說,她已跨入了個人成長的「新世紀」,卻對過去的「舊世紀」戀戀不捨。她對於生活的種種挑戰,不是想方設法去適應,而是縮在一角,驚恐地望著它們,悲歎自己的無能與不幸。

她以高中生的心境和學習方法去應付大學生的學習要求,自然格格不入,卻抱殘守缺,不知如何改變。

她因為來自小地方,就認定周圍的人都鄙視她、嫌棄她,沒有意識到,正是自卑才使周圍的人無法接近她、幫助她。

她的問題核心就在於:往日的心理平衡已被徹底打破,需要在哈佛大學建立新的心理平衡。

身為諮商者,我的任務不是說教,而是啟發她。我不企圖賜給麗莎克服困難的魔杖,而要幫助她重拾克服困難的能力,使她從黑暗中看到光明。

 

行動步驟一:宣洩不良情緒

第一個步驟是促使麗莎宣洩不良情緒,調整她的心態,使她能夠積極地面對新生活的挑戰。

麗莎已經陷入了自卑的沼澤,認定自己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這代表她過於誇大自己精神痛苦的程度,看不到新環境中的生存價值。因此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促使她宣洩出內心的精神痛苦,並對此儘量表現出同感與理解。具體地說,我一再承認麗莎當前面臨的困難是她人生中前所未有的,所以現在的情緒反應很自然。

我告訴麗莎:「在哈佛大學適應不良,產生種種焦慮與自卑反應,這在新生中是十分普遍的,絕不只妳一人。」我講了幾個個案實例給她聽,她聽得很入神,並一再表現出如釋重負的樣子。

產生這種「原來許多人和我一樣」的平常感,對於不良情緒的宣洩十分重要,使麗莎意識到哈佛大學還有許多人像她一樣感到自卑、壓抑。所以她無須過於看重個人的精神痛苦,甚至被它淹沒。其實,大家都知道,人做為群居動物,無論痛苦還是歡樂,都希望不單是自己獨有。這種不願被隔離的心態在數百萬年進化的集體潛意識中,被深深烙下。

為了強化麗莎的「平常感」和「不被隔離感」,我向她講述自己初上大學時也有過由峰頂跌入谷底的孤獨經歷。當時我曾自卑、自歎過,但最終挺了過來。

 

行動步驟二:轉移比較物件

在第二個步驟中,我竭力引導麗莎把比較的視野從別人身上轉向自己,這是重建自信心的關鍵。

麗莎的自卑是在與同學相比中形成的,她感到自己處處不如他人,像是天鵝群中的醜小鴨。來哈佛大學之前,麗莎的學習成績從來沒有低過 B+ ,而現在最好的成績不過是 B-。以前做作業,都是同學向她請教,而現在卻要經常向別人請教。由此,她已經不再有當初那份引以為傲的自信。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能得到好成績。時間投入的多寡,已不再是學習成績好壞的決定因素了。麗莎一直是教師心目中的得意門生、校園裡的風雲人物、眾人羨慕的對象,如今卻成了班上最不起眼的人物。

我找了適當的時機與她討論心理反差的形成原因。一次,談到我剛上大學一年級的學習不適應時,她問我:「你是如何從當時的惡劣心境中掙脫出來的?」

「是我認識到應該學會多與自己比較的那一刻。」

「噢,你指的是什麼?」麗莎不解地問我。

「因為我意識到不可能一下子趕上周圍的人,我愈是與他人相比,就愈感到灰心喪氣。因為我進步的同時,別人也在進步,無論怎麼努力,總是與別人有一段距離。但就我自己而言,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雖然與別人相比仍有一段距離,但與自己相比已經取得很大的進步。

麗莎若有所思地望向我,眉頭又緊鎖起來。接著,我告訴她,在當初感到最苦悶、最自卑的時候,有位關心我的女同學曾鼓勵我:「曉東,你學習這樣刻苦,比起別人來雖然顯不出什麼,但比起自己已經很了不起了。」她的話使我深受感動,也使我意識到:當我只想著與別人比較時,永遠會自卑;而當我想著與自己比較時,才會感到自信。此時此刻,我需要學會與自己相比來維持幹勁。我的這番話立即引起了麗莎強烈的共鳴。

接下來我與她討論了怎麼看待當前的學習壓力,努力啟發她明白生活的挫折未必是一件壞事,反而可使人認識自我的不足,將外界的壓力內化成激勵。在與他人和自我的比較當中,紮紮實實地進行有效的努力,不斷提高自己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我得學會向自我挑戰,向自卑挑戰。」麗莎最後如是說。

 

行動步驟三﹕採取具體行動

待麗莎的認識轉變後,我開始執行第三個步驟,即釐清她學習中的具體困難,並制訂相應的學習計畫加以克服和改進。討論中,我發現麗莎在寫作、聽課方法和時間安排上都有明顯的問題。

針對麗莎的寫作問題,我建議她到哈佛大學寫作輔導中心接受指導,並就此與那裡的負責人通了電話。我要求她在寫任何寫作作業之前,都先到寫作輔導中心去找人商討自己的寫作大綱,以更符合大學生的作業要求。針對聽課問題,我為她聯絡了由我們心理諮商中心組織的學生課外輔導服務,由高年級的同學為她在特定課程上的學習困難,提供具體輔導和幫助。此時此刻,需要有人推她一把。

我也介紹她參加了哈佛本科生組織的學生電話熱線活動。在那裡,麗莎不僅幫助了其他同學克服在哈佛的學習和生活困難,也結交到不少知心朋友。更重要的是,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她重新感到自信心增長,感到哈佛大學需要她!開始真正喜歡這裡,為自己是其中的一員而感到自豪。

麗莎已經步入了個人生活的「新世紀」,不再依戀於往日的輝煌,雖然還會與同學比較,但已不再像從前那樣消極地看待自己,愈來愈把這種差距當作自信的動力,而不是自卑的源泉。

我沒有對麗莎做過任何單純的說教,也沒有給她過多的指點,但我所有的提問與分析都無時無刻不在啟發、推動她說出我內心想讓她說出的話。這即是心理諮商的藝術!

本文摘自 岳曉東《走進哈佛大學心理諮商室》/時報出版

Photo: Yuganov Konstantin/Shutterstock.com

數位編輯: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