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打掃是教育的重要一環:訓練孩子的手指肌肉、愛護班級環境、對學校有成就和歸屬感

蔡慶玉:小朋友在團隊生活中,能愛護自己的班級、朋友、學校,付諸實際的行動。眼前看到變得乾淨舒服的地板,獲得成就和歸屬感,盡情在地上玩,喜歡學校。我漸漸懂得擦地板對日本兒童教育深遠的涵義。

日本小學生的特徵,外形是背日式書包、冬天穿短褲。其實他們內藏絕技,那就是「擦地板」。

上星期六是家長參觀日。這幾年,日本為了提高學力,彌補之前寬鬆世代教育政策的影響,增加學習時數,隔兩個月的週六要上課。

校方儘量安排輕鬆的活動,利用父母不用上班的週六,舉行教學參觀。美其名曰「自由參加」,其實是家長全員到齊,教室門口擺張放著簽到單的小木桌,勾第幾節課會參加。不過這也是形式上的,基本上是全程參加。

當天校方安排親子交流活動,二年級的弟弟是「擦地板接力賽」。分紅白兩隊對抗,比賽哪一班最快。地點在禮堂,比賽開始前,所有人要先做柔軟準備操。我心想不過就短短的擦5公尺,似乎沒必要如此摩拳擦掌。

哨聲一起,只見穿體育短褲的小朋友,頭戴小紅或小白圓帽趴在地上,身手矯捷咻咻的擦過去,呈現天天擦地的成果;日本媽媽們也不甘示弱,一副「我平常在家常常擦」的氣勢,果真是姐姐有練過的,純熟的交棒(抹布)給爸爸們。原先期待有運動細胞的爸爸們會擦很快,結果曝露出「我平常在家已經很久沒擦」的手腳,滑倒聲此起彼落。我家把拔快到終點時,重心失去平衡,直接滑壘,砰的一聲,整個人疊趴在地板上。但不忘高高伸起右手,揮揚起勝利的抹布,獲得優勝。擦地板接力賽在小朋友的歡呼聲中,和膝蓋黑青的爸爸們的苦笑表情中順利結束,誰平常有擦、誰沒擦,一目了然。


抹布自己準備

日本小朋友從幼稚園起,就要帶自己的抹布上學。一條是擦桌子,一條是擦地板的。幾乎所有的超市或是藥妝店都會賣這種專門給小朋友擦地板的抹布,質料比一般的厚,有可以寫名字的地方,和方便晾乾的小繩圈。

我常常很納悶一件事,像抹布這樣的小東西,不是學校統一購買就好了嗎?為什麼要特地讓每位學童家裡準備,不就增加媽媽的負擔嗎?但是這樣簡單的疑問,似乎只有我有。我問了其他日本媽媽,她們只是客套的搭腔說,「そうですね(是啊)」。親切一點的會順道告訴我,其實像是百圓商店等到處都可以很容易買得到喔。她們似乎沒有理解我真正質疑的部分,想捍衛媽媽正義,減輕媽媽負擔的心情。不過,幸好我是外國人,不然一定立刻被貼上懶惰媽媽的標籤。

我就這樣被含糊的略過,但經過幾年自己對日本思考方式的體會,頓悟到原來這是所謂的「心意」問題。學校發抹布讓學生擦,等於是「強迫」指令,失去自動自發的愛校奉獻精神,抹煞了原本高尚的美意。簡單說,自己帶抹布來擦,感覺比較有誠意。

我並沒有全盤認同這麼日式的理念。但是我發現我家的哥哥或弟弟,很喜歡在學校擦地板,和同學比賽,從不曾抱怨過擦地板辛苦,反而很自得其樂。

第一次去上劍道課時,通知單上寫要帶抹布,我準備一條純白的抹布,以為是要擦木刀之類的,結果是上課前和上課後擦地板用的。武道館是神聖的地方,進出要鞠躬敬禮,保持乾淨整潔自然是最基本的尊重。

我想起一休和尚也要常常擦地板,是修行的一部分。我頭先單純的推論,因為大家都赤腳,所以地板要擦乾淨;上過課大家踩來踩去,一定會弄髒,所以要再擦乾淨。對劍道來說,「擦地板」這件事的道理比我想像的還深邃。


法國園長嚇一跳

有天日本的電視節目,請來自法國和瑞典的兩位幼稚園園長,參觀日本的幼稚園,比較歐亞的幼兒教育。兩位外國園長很佩服日本的小朋友會排隊、有秩序。同時讚嘆對食育的重視,精心設計烹調營養午餐,對體質過敏的孩子用心的考量。

但是,唯有一件事情,看得法國幼稚園園長眉頭緊鎖,連連搖頭。

原來是打掃時間,看到幼稚園中班的小小孩,趴在地上擦地板,法國園長覺得好像是在虐待兒童。

日本的園長慈祥的解釋說,對日本人來說,打掃是教育的一環。小朋友覺得像是在遊戲,在競爭比賽中獲得榮譽感。幼稚園老師會事先教小朋友如何擦、如何洗、擰乾抹布,這些動作都是訓練手指肌肉最好的練習。

另一層意義是品格教養。讓小朋友在團隊生活中,能愛護自己的班級、朋友、學校,付諸實際的行動。眼前看到變得乾淨舒服的地板,獲得成就和歸屬感,盡情在地上玩,喜歡學校。我漸漸懂得擦地板對日本兒童教育深遠的涵義。

不過,我還是忍不住酸一下我們家的日本把拔,「你上小學一年級時,肯定沒有認真學好如何擦地板喔,才會在擦地板接力賽滑倒吧。還是年代久遠忘光光了,歡迎隨時在家裡複習,練性情,練身體喔!」

 

※延伸閱讀:

蔡穎卿(Bubu):今天可不可以不要洗碗? 

陳櫻慧:孩子做家事,目的不在分攤大人工作,而是累積她自己的生活力! 


蔡慶玉:政大日文系畢業,美國南加大(USC)傳播管理碩士,旅日文化教育觀察者。曾任職於東京外商廣告公司、日本政府教育局。現為華視日語文化單元講師、國語日報∕UDN專欄作者、日本交通部口譯導遊專員。著有《奇怪的日本人,奇妙的日本語》、《日式教養不一樣》。育有兩個台日混血兒。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