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並承認你的故事

生理與心理的障礙會形塑我們,而我們不僅該接受它們,也該擁抱他們,甚至視之為一種優勢。雖然我們也許不是自願把它們納入我們的自我概念之中,但它們已經在那裡了。

文│艾美.柯蒂

希望能感覺真實,並被視為真實,似乎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而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時下這麼流行「真實的自我」一詞。事實上我覺得它被過度濫用,就像跨年夜時被到處撒的彩色碎紙片。

然而,真實的自我是什麼?「忠於自己」指的究竟是什麼?是你的朋友鼓勵你「做自己」時所指的那個「你」嗎?

我所抱持的是一種比較務實的觀點:真實自我,是一種經驗,一種狀態,不是一項特質。我把它想成,知道並感覺自己做了最真誠又最勇敢的自己的那種經驗。那是你自主又誠實地透過行動表達了你的價值觀。這感覺會來來去去,但我們認得出它來,因為它會「感覺對了」。事實上,每個人都能想得到他們有過忠於自己的時刻,但很少人敢說他們一直都能如此。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會根據在特定時刻與情況下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父母、配偶、老師),而很不一樣。

當然,會有某部分的自己,是我們(以及我們認識的人)沒那麼喜歡的,有些部分甚至具有一些破壞性。很多人都想辦法在修正那些部分,例如不理性的恐懼,或易怒。也有部分的自己,是我們想隱藏的;那倒不是因為它們有害,而是我們沒有義務向外界公開所有私事。

再者,有些部分的自我對別人沒有威脅,不過我們卻還是想要改變或隱藏起來,因為我們雖沒必要卻還是覺得羞愧,就像這封信中所說:

我目前在土耳其是個醫學院學生。我成績很好,我也喜歡念醫學。在科學上「思考」,發掘新概念,我知道自己的潛力,我知道我身上有某種厲害的東西。不過問題在於:我會口吃⋯⋯因為這點,我沒辦法去上課,我無法跟人討論,更糟的是,我無法發問⋯⋯四年來,我都必須一直隱藏這些問題。

我收過的許多信件與訊息,都是來自這類為障礙所苦,讓他們不敢全然相信、信任,或者表現出自己最無畏那一面的人。我們都有自己覺得應該要克服或隱藏的個性,那種我們不想要的特質。這些障礙都是真的。它們令人很痛苦。那些真的是我們希望生命中不存在的東西嗎?答案通常是沒錯。不過,我想要建議的是,雖然我們想像理想的自己時,也許不想包括這些特質,不過它們也代表著我們真實最佳自我的一個重要面向:它們考驗著我們,但不可否認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大學時承受的腦部創傷,現在不會真的阻礙我了,不過它永遠都還是我的一部分——不僅是它對我腦部所造成的生理衝擊,還包括在那之後它持續對我的生命經驗造成無數餘波蕩漾的影響:我的感情關係、我的決定、我的思考學習以及感受的模式、我的世界觀。有很長一段時間,那是我很羞於讓人知道的部分。有很長一段時間,它攔著我、將我困住。

生理與心理的障礙會形塑我們。我們的挑戰賦予我們獨有的見識與經驗。而我們不僅該接受它們,也該擁抱他們,甚至視之為一種優勢。雖然我們也許不是自願把它們納入我們的自我概念之中,但它們已經在那裡了。除了承認它們,我們還能做什麼呢?蘿拉.摩根.羅伯茲(Laura Morgan Roberts)是組織行為學教授,同時也是研究人在工作中,如何發展出正面、真實的自我定位方面的知名專家;她解釋,我們都有過感覺真切地活著、忠於自己,以及發揮出所有潛力的那種時刻,而我們對這些時刻的記憶特別栩栩如生。「隨著時間推移,」她和她的同事寫道:「我們一路收集這些經驗,拼湊出我們最棒時是什麼模樣。」

羅伯茲引導人們走過創造這個模樣的過程,所用的方法是幫助他們找出「助力」與「阻力」,也就是「對喚起他們最佳自我,有助或有害的態度、信念與行為」。比如,我可能會把「我擅長在差異很大的各種想法中抓出主軸」列為一個助力;阻力方面,我會說,「我對於預估一項專案需要花費多少時間格外不在行」。以下是羅伯茲與其他組織方面的學者所提出,能幫我們找到最佳自我的一些問題。我建議你現在就寫下答案——注意,它們並不僅限於工作上。

• 哪三個詞最足以形容你這個人?

• 你在哪種獨特面向之下,能夠感到最快樂、表現最好?

• 想想一個特定的時候不管是工作時或在家中,你正以感覺「自然」而「正確」的方式行動。你現在可以怎麼進入那種狀態?

• 你有哪些獨有的優點,你如何運用它們?

但這還不足以找到能代表你真實最佳自我的價值觀、特質與優點——你必須確認並相信這些答案。你必須相信它們。它們讓你認識你個人故事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而如果連你都不相信自己的故事,別人為何要相信?

 

自我肯定: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把生活中最大的考驗理解成「威脅」。威脅著自我的那些時刻,會與「社會不認同」與「被拒」連動,例如:不受大學認可、失業、分手、在台上出錯、對人開誠布公對方的回應卻帶有偏見。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直覺的反應是把焦點放在「威脅」上,把所有心理力量用來自我防衛。

「自我肯定」跟在鏡子前念勵志小語無關,也不是吹噓或自我膨脹。相對的,是「提醒自己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是什麼」,以及,延伸來說,「我們是怎樣的人」。從效果上來看,那是讓我們用自己真實的故事建構自我的一種方式。它讓我們不必太過依賴他人的認可,甚至如果我們接收到的訊息是他人不認同自己,也能自在以對。

透過花一點時間思索,並且或許寫下,我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就能讓自己更容易親近最深層的自己。自我肯定要發揮效果,最重要的是要奠基於事實。你的真實最佳自我,你最無畏的自己,並不是操弄心理壯大自己,或者說「我是最會做這件事的人」,或「我是贏家」,你最無畏的自己,是因你連結到自己的價值觀、特質與強項而浮現,而且你知道自己可以自動並真誠地透過你的行動與互動,把它展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相信你自己的故事。基本上,自我肯定是對自己把故事說清楚的練習,這讓你相信,你運用肢體的方式會自然流露出你是怎樣的人。

而跟自己說你的故事的方式也很關鍵。在敘事認同(narrative identity)的研究裡,研究者訪談五十多歲與六十多歲的人,這個時期很容易被家庭、工作與健康狀況變化影響,也是我們會深入反省人生的時刻。除了訪談受試者,研究者也針對研究對象的心理與生理的健康狀況,追蹤了四年。在這些訪談中,人們說起人生故事時,會浮現四種敘述主題:代理(他們覺得人生在掌控之中)、共享(他們描述的人生是各種人際關係)、救贖(他們覺得挑戰以某種方式改善了他們的態度或帶來智慧),以及玷汙(他們覺得好的開始最後走入不好的結局)敘述落入三個正面類型的那些人(代理、共享,與救贖)接下來幾年的心理健康很明顯呈現出正面的軌跡。而用「玷汙」形容自己人生的人,最後心理狀況都比較差。面對嚴峻挑戰的人(像是重大疾病、離婚或者失去所愛的人),其敘述與健康之間的關係更強。

成為最佳狀態不只是知道並肯定你的故事——而是在於你怎麼敘述你的故事。告訴自己什麼是重要的是一回事,而自己主導如何把你的故事告訴自己與他人,也同樣重要。

摘自 艾美.柯蒂《姿勢決定你是誰》/三采文化

Photo:MIKI Yoshihito,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