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被當作小事?你所不知道的京都!

洛中的京都人鄙視洛外人,有時會對他們酸言酸語,我把這樣的舉動視為一種歧視,但有些讀者可能會認為「歧視」兩個字用在這裡並不恰當,覺得調侃嵯峨和宇治,和所謂的岐視之間有一段距離,我舉出的問題點應該不到歧視那麼嚴重。

文/井上章一


京都是個令人厭惡的地方?被當作小事的京都「歧視」

洛中的京都人鄙視洛外人,有時會對他們酸言酸語,我把這樣的舉動視為一種歧視,但有些讀者可能會認為「歧視」兩個字用在這裡並不恰當,覺得調侃嵯峨和宇治,和所謂的岐視之間有一段距離,我舉出的問題點應該不到歧視那麼嚴重。

確實,以消弭歧視為目標的人權研討會上,應該不會討論洛中與洛外的問題,也不會呼籲大家不要瞧不起嵯峨和宇治。那種場合,探討的應該是更為深刻的人權侵害問題。

相形之下,一般認為洛中人鄙視嵯峨和宇治的舉動並不算什麼罪過。人們雖然覺得那不值得讚揚,但也不是什麼需要小題大作的問題。我認為貶低洛外的言論大刺刺地風行於世,就是這個緣故。不只是嵯峨與宇治,或龜岡與城陽而已。東京人嘲笑千葉和埼玉,也屬於可以容許的範圍,把名古屋視為Joke Town ─笑話城市,戲弄奚落的行徑也是。

嚴肅點說,近代化讓社會階級變得均質,社會逐漸不再容許人們惡意對待下層階級的人,但人類的內心天生也有著追求優勢、踐踏劣勢的慾望。這是一種難以全面杜絕的原始本能,因此人們容許在某些場合將它釋放出來,在公認較為無傷大雅的項目上,是不加以禁止的。

比方說,雖然不好針對身體障礙說嘴,但說禿頭的壞話是可以容許的,因為一般認為禿頭並沒有身障那麼嚴重。此外,禁止針對身障發洩的負面情緒,會轉向攻擊禿頭來做為發洩的出口,因此禿頭成了公開揶揄的對象,胖子和醜女人也是。

 

「就憑你宇治人,不許自稱京都人」

嚴重的歧視逐漸從社會表層被驅除,但人類本質的歧視心理並沒有消失。這樣的心理被視為無傷大雅的歧視─或者該說是小小負面標記?─找到突破口,從那裡橫溢而出,造就了只有禿子等族群飽受嘲諷的狀況。

即使是現在的京都,也不容許針對賤民階級或民族問題做出歧視的言論。雖然有些明知故犯的仇恨言論,但通常會引發強烈的反感,所以基本上都不會把這類言論掛在嘴上。因此輕蔑洛外的言論更容易充斥氾濫,嘲笑嵯峨是鄉下,感覺並不算什麼罪過,從這個意義來看,嵯峨和宇治之於京都,就相當於肉體上的禿子和胖子。雖然這陣子我真的開始出現禿頭徵兆了……。

洛中輕賤洛外,應該是自古皆然,想來也是古都京都的傳統之一。但蔑視洛外的情緒應該有部分是受到現代情勢的助長,將人類根本的歧視慾望導向這裡的社會制度,造就了這樣的言論風潮。

「就憑你宇治人,不許自稱京都人」、「要是嫁去山科,東山會變成在西邊」,這些論調出自年輕一輩的人口中,亦反映了當代言論的樣貌。這類較新鮮的冷嘲熱諷,像底片一樣映照出昔日的歧視。在洛外承受著這些言論的過去,對賤民的歧視有多嚴重?我不禁沉思,京都果然是個可怕、而且令人厭惡的地方。


歧視從哪裡來的呢?那些「上京」的老人


在我們那個年代,小學三、四年級都接受過所謂的鄉土教育。就讀嵯峨小學的我,也在那時候學到了有關京都的種種,還接受了類似「京都是個好地方」的情操教育。不過讚美京都的例子,多半與洛中相關,比方說西陣織、友禪染、祇園祭,還有超過千年歷史的平安京等等,關於我的故鄉嵯峨,好像沒學到什麼。

總而言之,透過這樣的教育,我們被培養成一個京都人,我們以祗園祭為傲,甚至被植入自己也是洛中一分子的幻想。然而長大之後遇到的洛中人,卻一個個聯手摧毀這樣的認知。祇園祭是咱們洛中人舉辦的祭典,嵯峨的鄉下人不能參與。你得認清,你們生活的洛外,跟咱們洛中之間有著不可跨越、又深又黑的鴻溝。

  
受到歧視,讓我更想用文字出一口氣

被教導不可以歧視之後,我碰到了堂而皇之譏笑嵯峨的人;被教育成京都的孩子,然後才發現自己其實並不屬於京都。這種認知崩壞的體驗,應該為我的文字帶來了某種扭曲,以及廣度和深度─唔,雖然或許是臭氣或毒氣吧。這麼說來,也是在那個時候,我放棄了技術領域的工作,立志以文筆糊口。
   

如果我的文字有任何可讀之處,有幾成應該就是洛中歧視下的副產品,就是當時飽嚐的挫折,支持著我微不足道的文筆業。這麼一想,受辱的經驗,如今也成了寶貴的糧食。對於把民主教育灌輸到我心中的學校,我只有感謝,畢竟若非當時心中建立起那樣的思想,我也不會歷經那樣的崩壞。


雖然是順便,但姑且還是感謝一下讓我受辱的洛中唯我獨尊思想好了。我本來有可能以京都之子的身分長大成人,多虧洛中人扯我後腿,再三提點我「你才不是京都的孩子」,也因此成就了我這個有些乖僻的作家,感謝洛中!

我這番言詞,會讓洛中人氣得牙癢癢嗎?但我在成長過程中,也飽受京都的洛中文化、刻薄眼神的欺凌。我這個作家就有如在繁華的洛中陰影處冒出芽來的隱花植物,希望他們好好體會,我的言行全都是京都播下的種─不,澆灌的肥。

摘自 井上章一《討厭京都》/三采文化


Photo:syvwlch,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羽茜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