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壞媽媽?

當媽媽可不是在私人企業工作,但母親身份卻始終被無止盡而徹底地視為公共事務。同時,這個社會又決定她們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和孩子建立關係,以成為人們和衛道人士口中的「好女人」和「好媽媽」。

文│奧爾娜‧多娜絲、瑪格麗特‧崔賓‧普拉斯

當媽媽可不是在私人企業工作,但母親身份卻始終被無止盡而徹底地視為公共事務。這個社會每天都告訴女人,女人因為本能天性而擁有這樣的母親天職,但同時,這個社會又決定她們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和孩子建立關係,以成為人們和衛道人士口中的「好女人」和「好媽媽」。

因此,那些鑲嵌在西方國家公眾社會想像力中的樣板所呈現出來的,就是育兒幾乎完全是母親的工作。這種普遍的模板宣告為人母應該以孩子為中心、耗費時間培育孩子,而母親被描述為發自天性的自我犧牲、不斷地完善自我、無止盡的耐心並致力以各種方式照顧他人,幾乎是要求她忘記自己的人格與需求。而孩子們成長為一個和母親有所區隔的個體時,過程中或多或少會遭遇困難,同時母親的身分也在改變。她們一開始是扶著孩子頭的母親,然後是推著嬰兒車的母親,之後變成揮著手的母親,接著是伸手等待被握住手的母親,但她們總是母親。這是個和她們孩子成長過程相比更為一致的發展。

但這並不表示媽媽們實際上都能做到這個地步,母親們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包括個體差異到社會差異(如婚姻狀況、種族、階級、精神和身體障礙)─但許多西方社會致力於這樣高要求的母親形象,即使這些形象仍有些分歧,母親仍具有代表性的崇高身份。

此外,社會曾一度要求一個「好媽媽」要像聖母一樣,意思是神聖、純潔、無性的母親人格,而自一九八○年代後社會要求這個母親人格(特別是年輕、白種、中產階級的母親們)要作為性感和被欲求的對象,就如同以下這些詞:「可口的媽媽」、「性感辣媽們」,這些關於母親的新表述並不代表社會真的認為她們變得越來越有魅力,而是社會正在賦予母親形象更多「她們應該擁有一切」的神話幻想,在今天看來這似乎已經是必然的趨勢。一個女人不該「只是」母親,如果妳想獲得認同,妳還該有個職業,在妳少得可憐的休閒時間去幼稚園或學校,儘管累得要死也當然還是要展現妳的性感。

在這種情況下,現今要求嚴苛的標準是女性的身體沒有一刻是自由的,從保養美容到表現出某種程度的性需求都要符合標準,而且這些標準也許和她們作為女性的經驗不甚相關。也就是說,儘管母親本身可能也有慾望及性需求,她們被如此要求是因為這些對異性有益,而不是為了她們自己。

社會不只規範女性的外觀和言行舉止,還有一套規範她們情緒的情感規則。也就是說,一套「對這個社會環境來說什麼樣的感受是恰當的而什麼是不恰當的」的規則,而且這個社會會給予「好女人」和「好媽媽」社會獎勵,諸如榮譽、敬重和接納。

因此,雖然母親們被孩子激發出的情緒並不相同,她們的感受也會因為孩子的表現、時間、空間及可獲得的援助而推移改變,但社會對她們的期待是─如果母親們希望被視為「好媽媽」,她們的感受必須是始終如一的。社會要求「好媽媽」要無條件且毫無保留地愛著她的孩子(否則她就是不道德的);社會要求女性要如同聖母瑪利亞一般,如果不能在孩子出生後就馬上成為聖母,至少幾年後也要到達這樣的境界;如果為母之路並非繁花似錦,那母親就要扛起這些痛苦,享受這些煎熬,把這些苦難視為生命中必要而不可避免的過程。

 

社會所要求母親「應該」要有的感受

以下是一個男人寫給另一個後悔當媽媽的女人的內容,充分說明了這個社會是怎樣要求母親應該有怎樣的感受。

「別再抱怨了,妳最好別再像個孩子一樣抱怨個不停,試著對妳的母親身份抱持感激並去享受它,這有很難嗎?去請個保母或是找個老太太幫妳,妳永遠不知道這對妳會多有用。享受妳的生活,別讓妳的小王子控制妳的生活,否則妳會一直抱怨下去,然後一樣搞砸孩子的生活,他會長成一個跟妳一樣被寵壞的孩子。還有,妳可以等著瞧妳接下來會有多麼快樂,而當妳像其他每個人一樣忘記這有多艱難時,就是妳生下第二個孩子的時候了。」

或者就如另一個對後悔當母親的女人所回應的內容:「嗯,至少她們勇敢地成為母親了,在這點上她們是值得尊敬的。當個媽媽當然會有疲憊和沮喪的時候─因為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這些都會過去的,日後她們回顧自己的人生時,她們會感到自豪。我們這一代懂得如何讓自己越過低潮並且忍受它,並從中得到別人所沒有的快樂與滿足感。」

在這層意義上,母親們的情緒都按著時間表和歷程來,社會決定了這些母親應該要有怎樣的感受,也規定她們必須記住和忘卻的事情:這兩則評論都在安撫這些母親,如果母親們能夠拋開這一刻的感受,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母親在未來定能獲得喜悅。但這些聽起來事實上像是社會為了維持生殖後代的傳統而向廣大的女性、特別是所謂的「好媽媽」保證,她們目前的生活和記憶中的痛苦都將被抹去,以讓她們繼續「更加努力」。

也就是說,生更多孩子,並以「正確的方式」養育更多的孩子,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維持某種「產業和平」(industrial peace),因此只有讓受苦的母親保持沉默、不「小題大作」才能維持這樣的和平假象,讓這一切看起來如此美好。

而這些關於母親情緒感受的規範,並不只是由那些坐著閒磕牙順便扔出幾句帶著責備意味建議的群眾投射到女性身上而已,這種嚴苛的母性模板還由女性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從這些彷如「母親應該有什麼感受」和「母親應該怎麼表現她們的情緒」的證詞中了解到這種內化的程度。

摘自 奧爾娜‧多娜絲、瑪格麗特‧崔賓‧普拉斯《後悔當媽媽》/光現出版


Photo:Eduardo Merille,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詹凱婷、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