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司長 張明文:擺脫借課命運,美感教育列入107 課綱必修

過去台灣教育太重視考科與升學,把所有學習時間放在準備考試上,雖有美術課,但多著重技巧,而非美感的養成,107課綱已將美感教育列為必修,期望透過一連貫的美學課程,培育孩子一輩子受用的美感能力。

過去台灣教育太重視考科與升學,把所有學習時間放在準備考試上,雖有美術課,但多著重技巧,而非美感的養成,107課綱已將美感教育列為必修,期望透過一連貫的美學課程,培育孩子一輩子受用的美感能力。

台灣社會愈來愈重視美感教育,教育現場也全面啟動。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司長張明文說,107課綱中已加入美感教育,過去兩年,教育部積極研發課程與教材、培訓師資,做好打底工作,未來將朝「攜手各縣市推動課程與體驗、建立校園美的環境、提升師資美感素養」等三大方向努力,盼美感教育開枝散葉。

張明文坦言,台灣的教育太重視考科與升學,「基本能力當然重要,能讓孩子具備終身學習的基礎,但過去的問題是把所有學習時間放在考試內容,忽略了人生中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例如運動、欣賞與學習音樂等,」學校雖有美術課,但內容多著重技巧學習,較為受限。

「我們這一代,並沒有系統性的學習『什麼是美』,常常是一張圖畫紙就畫一學期,或是發一個材料包就搞定一門課,美感沒有被打開,也沒有觸發創造力,更是難以感受美跟生命的連結,」張明文不諱言,他自己在讀師專時,每週都要畫畫,總覺得萬分痛苦。

但下一代會很不同,張明文觀察到,愈來愈多家長重視孩子的美感啟發,從幼兒期就給孩子文化刺激、藝術啟蒙的家庭並不少,例如他自己的兩個孩子,都從2、3歲時就開始塗鴉,用故事性和開放性的引導,感受創作的樂趣,「我跟我太太都明顯感覺到,兩個小孩對美的感受力與鑑賞力,比我們厲害多了。」

家庭教育先起跑,學校教育也動了起來。教育部兩年多前開始推動美感教育,而107課綱中,更已納入美感教育,國中與高中都將以4個學期、每學期6小時的時數來授課,為此,教育部過去兩年積極準備課程與師資,把重點放在研發。另外,「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也是新課綱擬訂的核心素養之一。

「從幼稚園到高中,先有課程跟種子老師出來,之後的推動才有所本,」張明文說,當然,各個階段,會有不同的推動重點,例如幼兒園時期重視孩子多元感官的開發,讓孩子多體驗,「幼兒是很敏銳的,只要能好好引導,潛力就會被開發出來,這是非常重要的階段。」

到了小學,開始給孩子更豐富的文化刺激;中學開始,則要有系統的把美的元素架構出來,讓孩子理解,例如視覺之美有色彩、比例、構造、材質等面相,孩子有基礎知能後,便能培養鑑賞能力;高中之後,孩子可以創作、賞析、分享,學習一輩子都能受用的美感力,更加重視生活品質與品味。


三大重點培育孩子的美學品味

目前教育部已在課程研發有所進展,張明文說,未來的推動,有三大重點方向。

1.將各縣市藝文資源帶進校園

首先,除了課程之外,也要強化孩子的文化體驗,讓孩子在生活中就能接觸到視覺藝術、聽覺藝術乃至於表演藝術,「這必須以縣市為中心來推動,由縣市做指揮中心,才能落實,我們會攜手各縣市,將各地的軟硬體藝文資源做盤點,例如美術館、表演團體等,然後跟文化局合作,把這些資源拉到校園端,有系統的推動。」

張明文不諱言,這當然有城鄉的差距,但如今已是數位學習的時代,網路上有很多資源如線上博物館等,重點就在於如何運用。

 

2.校園環境的美化

「每個孩子眼睛看到的,就是最好的學習,」我們希望孩子有品味、有鑑賞力,那就得讓校園美一點,張明文說,這部分教育部原本就已經在推動,未來會擴大辦理。

 

3.提升教育者的美感素養

用工作坊或研習的方式,讓教育工作者們更有美感,「重點是平常就重視美感,這樣就能遍地開花,例如,學校要改建廁所時,若主事者有意識,就可以放進美感元素,」張明文強調,大家認同了,就有改變的機會。

而課程教學仍是根本,強化老師社群、落實課程教學,是持續推動的方向,張明文說,「可以預見,下一代的美感力,一定比我們好,這會是台灣的機會、台灣的競爭力。」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