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孩子的考試分數的態度是什麼?

教學和終極目標變成是向家長展示學習成果,這造成了削足適履,以及作樣子、作假的習性,小孩子看在眼裏,別的沒學到,學到了怎麼虛與委蛇,怎麼應付。

文│ 徐宏義、羅曼如

自我學習力:自學、閱讀,從富蘭克林談起

富蘭克林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只要到費城(Philadelphia)去就可以知道。美國對英國的獨立戰爭時,開國元勳們(Founding Fathers)就是在費城籌畫集會,一七七六年的美國獨立宣言,和一七八七年的美國憲法都是在費城簽定的。

富蘭克林和其他美國代表與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代表於一七八三在法國巴黎簽訂〈巴黎合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為一獨立自主的國家,英國並放棄對美國一切的主張和權利。至今,費城有富蘭克林大道、富蘭克林大橋,許多商家拿他的頭像當商標,只要走進費城,都會有一個共同的印象:費城真是富蘭克林的城市。

富蘭克林的一生充滿璀璨絢爛的火光,他是作家、印刷商、出版商、政治家、慈善家、科學家、發明家、公民運動家、軍人、外交官、創業家。集這些專長、興趣與成就於一身,歷史上恐怕很難找到另外一個像他這樣多才多藝、具多方頂尖才能與扎實貢獻與成就的人,他不只是美國的驕傲,更是人類共同的資產。

沒有他,可能沒有今天的美國,縱使有,今天的美國也會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面貌。我認為他是每個小孩成長過程裏最好的學習典範。

你不必像他一樣成為博學多聞的廣才(polymath),但是富蘭克林有兩點非常特出之處,父母一定要讓小孩學到。第一點是他的積極入世,參與社會,貢獻人群的熱情;第二點,是他永遠不斷的提升自己,自我學習(Self-learning)。這二點都非常重要,而且互相影響。

富蘭克林十歲就離開了學校,再也沒有回去過。他在一七九○年八十四歲去世時,我們都知道他完成了什麼事,可以說他一生偉大的成就,完全來自於自學。富蘭克林在他的自傳裏提到,他每天的工作非常忙碌,他有好幾個生意要經營,有個家庭要撫養,有太多的眾人之事要處理,但他還是每天抽出一至二個小時來自學。我相信這是他成功的秘密之一。

他每天自學一到二個小時,那麼以六天計,每週就有六至十二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我們就說十個小時好了。在這裏,我提出一個建議:我們每個人──包括小孩、成人;學生、已畢業的人─每週花十個小時來學習,學自己想學的任何東西,只要不在你的工作範圍之內的學習都算。

我這個建議可以叫做「富蘭克林的十小時」,這是我從他那裏偷來的想法,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這樣做,我們的社會必定會有另一番的風貌,至少能改變社會的學習風氣。

到台灣任何地方去看,除了學校、圖書館、書店等特定的地方之外,在台灣幾乎看不到人在閱讀。事實上,在學校讀的是教科書,圖書館裏多數的人是自己帶課本去看,嚴格來說,是在K書,並不算閱讀。

當然,自學不等於閱讀,學習也不只是看書,但閱讀是學習很重要的一環,沒有任何人會鼓勵別人不要閱讀。

比爾蓋茲每年要讀五十本書,從他的Gates Notes裏的書評看起來,他是非常認真的。Mark Zuckerberg每兩星期至少要讀二本書。Elon Musk在成長過程中每天讀兩本書。大家都在讀、讀、讀,都在學、學、學,我們呢?

我們也在學,只是學的方向很不一樣,學的動機大不相同。我們的學習不是為了自我改進,而且有其他目的,有升學、就業、升官、加祿的複雜動機在裏面,學習這件事情變得很不單純,說得明白一點,就是一種變質變調的學習。最近看到好些補習班的廣告,一個說「三年內學完小學數學」,另一個說「小學生通過英檢X級」。

 

Why we learn?

小學數學的內容要在兩、三年內學完,對普通孩子本來就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問題是學的內容是什麼?用什麼方式完成?學完又是什麼意思?學習的目的如果是為了應付考試,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可是這是我們學校和許多其他地方唯一知道怎麼做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填鴨式的餵食法不好,但是做了太久了,不管是餵食者或被餵者習於這個模式,不知道也懶於去追求或找尋新的學習法和教學的方法,再加上家長的推波助瀾,教學者的教學和終極目標變成是向家長展示學習成果,這造成了削足適履,以及作樣子、作假的習性,小孩子看在眼裏,別的沒學到,學到了怎麼虛與委蛇,怎麼應付。

學習缺了真誠、赤心,少了對知識的單純好奇心,損失的是一輩子對學習及改進自我的熱情,這和整個社會缺乏學習風氣這件事,根本是同一個源頭。

學習是一個發現的過程,老師和家長的角色,說得明白一點,就是保護這個學習的單純性,就像山野的環保員在保護一條純淨的溪水一般,它在源頭不遠處可能只是一縷小水流,中間命脈不斷的話,到了下游,可就是波濤洶湧的大江大海了。

現在教育的問題是,成人太多的干預,把一池清水攪弄得混雜不堪,小溪承擔太多的雜物和垃圾,不知不覺中,在某個地方,小溪根本不見了。這些孩子一旦長大成人,掙脫了學習的束縛,學習變成是下一代的事情,他想起了他在學校、家庭以及其他地方學習的經驗,那是他所認識的學習,同一套方式拿來套用在下一代身上,只是這一次「你要比我更強」,他看著小孩,心裏祈望著。這就是填鴨餵食的學習永遠是教育主流整個故事的縮小版。

在台灣、韓國、日本等地陸續發現論文作假的行為,真的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連以求真理為志業的科學家都可以造假的時候,那這樣的社會在其他方面欺瞞世人的情況會有多嚴重、多廣泛,可以想見而知。

 

問題在於錯誤的想法和作法

如果家長、老師只是追求速效,追求「三年內學完小學數學」、「小學生通過英檢X級」、「小學四年級已經具有國二科學實驗程度」這些似是而非,無益而有害的標的,就是把小孩放在井底,井裏的範圍就是學校的課綱和教科書,小孩在成人帶領下,往上看到的那一片天空就是小孩所認識的宇宙全部。

以數學為例子,除了教科書上的東西之外,數學的天地還很廣大。但是家長的思維是只要學好教科書的內容就是一切,小孩的學習已經超前,學校教的太容易,孩子在學校無聊,所以送他到別的地方多學一些,短時間內把國小或國中的數學都學完了,這樣他可以領先別人,在學校可以更輕鬆。

問題是,小孩學了,也以為自己會了,真的嗎?我和幾位老師談過,他們不認為小孩真懂了。就算會了,他在學校學什麼呢?那他在學校不是更無聊嗎?家長和學校一起填滿小孩的作息,讓他們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如果連喘息都沒有,那要怎麼思考?怎麼學會批判性思考?怎麼有時間塗鴉?怎麼有時間發現、發明?怎麼有創造力?

我們現在的教育的問題之一是太多的教育,馬克吐溫說「我從來不讓上學妨礙我的教育。」(I have never let my schooling interfere with my education.)你認為這只是幽默大師的一句玩笑話嗎?看看我們在教什麼?小孩子七早八早,幾乎是眼睛還沒睜開就到學校,許多時候太陽下山還回不到家,學校甚至週末還要到校,連寒、暑假都要剝奪。

我可以理解家長的想法,但是家長不知道有沒有想過,這樣的想法及作法只是用一個問題掩蓋另一個問題,它並沒有由問題的根本去解決它。太多的假學習讓大腦沒有關閉(switch off),或者轉移(divert)的空間,這樣產生了大腦疲乏的現象,它會讓大腦失去思考的動力。

就像大腦的學習需要在睡眠裏強化(solidify),小孩子的大腦需要處理(process)學習的內容,就像烹煮食物需要蓋上鍋蓋,讓食物在溫度下發生化學變化。大腦發生變化,處理學習的方式就是遊戲,運動,自發學習,胡思亂想,發呆,做白日夢。你以為這些時間和空間他沒在做什麼,你認為是浪費的時間,都有非常重要、一般人看不懂的功能在發酵、在進行當中。

宇宙太大了,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學校和補習班所教的內容,升學的東西,是小小的一部分。如果你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在這上面,那你註定失敗。因為未來世界的競爭更多、更強、也更深。你(我是指年輕人對自己,做父母的對子女)唯一能做,而且也應該做的,是保持對萬物的好奇心,對學習的渴望,以及對追求真理的熱愛和堅持。

請你真誠的問自己:我(的孩子)有這些嗎?如果沒有,怎麼去找回來?父母也應該問自己:我有做什麼去妨害孩子的學習動機嗎?他熱愛學習嗎?他常問些有趣的問題嗎?

我有阻止他發問嗎?我對他的問題總是認真回答嗎?我有提供一些「閒書」(數學、科學、科技、工程、歷史、文化、小說等等)和小孩一起討論嗎?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我對他的學業成績和考試分數的態度是什麼?事實上,家長對於這件事情的思考和結論,左右了孩子的將來。

摘自 徐宏義、羅曼如《教育大未來 3:超強未來父母手冊》/商周出版

Photo:Juhan Sonin,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