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書養?照豬養?親職專家:不如照孩子養

「讓孩子教我們如何教他」才是關鍵,任何的教養派別與理論,都可以列為參考,但身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先理解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拿著別人家的教養方式,就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俗話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

因為不想老二粉圓照豬養,所以在我當奶爸的前四年,閱讀的教養書籍與雜誌,少說也有一千本以上。我試著將書中的教養策略套用在綠豆和粉圓身上,但往往還沒有看到作者說的「神奇效果」,我就舉雙手投降了,然後又回到老樣子。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本暢銷書教父母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要「數一、二、三」,例如:孩子吃飯吃到一半跑走,我們就要說:「我數到三,要請你回到位子上,一、二、三!」頭幾次使用「數到三」的方式,的確讓我覺得快又有效,因為孩子會停下正在做的行為,然後看著我。

但好景不長,沒多久三歲的綠豆就會在我數一和二的時候依然故我、甚至變本加厲他的不良行為,然後等待我數到三再瞬間暫停。因此我在數一和二的時候,還要搭配凶狠的表情、嚴厲的眼神、巫婆的口氣,才有可能讓綠豆乖乖就範。再過沒多久,我乾脆跳過一和二,直接數「三!」想要讓綠豆措手不及。

而一歲的粉圓當時剛學會說話,我數一、他就跟著數一,我數二、他就跟著數二,然後我數到三、粉圓就嬉皮笑臉地抓著我的手指頭跟著數三。正當我和孩子困在「數到三」的方式時,又看到了另一本暢銷書,說「數到三是沒用的」,我差點沒昏倒。

於是我更廣泛地閱讀各方教養專家和親職作家的書,然後試過書中的各種方法:和孩子說道理、講繪本、演戲、罰站、罰坐冷靜椅、隔離、打手心、打屁股、集點、集星星貼紙、條件交換……我認為我很愛孩子,我覺得我很努力地教導孩子,但為什麼孩子讓我看不下去的行為卻愈來愈多?為什麼我對孩子發脾氣的次數愈來愈頻繁?為什麼我覺得孩子離我愈來愈遠?

 

綠豆粉圓爸遇見阿德勒

直到綠豆四歲、粉圓兩歲時,我接觸以「阿德勒心理學」為核心的優幼教養模式後,我才終於豁然開朗。原來我花了很多時間閱讀教養書籍、上教養課程,往往只是在學習「如何教孩子」,甚至更多時間是在學習「如何對付孩子」,然而每個作家與講師的家庭和孩子,不見得和你的孩子相同。

因此別人的教養方式只能參考,不一定適用在你的孩子和家庭身上。我們在談「如何教孩子」之前,必須先要「讓孩子教我們如何教他」。

我回頭去看綠豆和粉圓的「個體差異」,才驚覺原來兩個孩子有著那麼明顯的不同,而我卻曾經希望找到「一個方法、一套公式」來教養他們。像綠豆對食量與睡眠的需求都不大,只求不餓和不累就好;而粉圓的食量很大,睡眠需求也很久。當時沒有自覺的我,自然將粉圓吃與睡的標準套用在綠豆身上(父母好像都希望孩子吃飽睡足),難怪每到吃飯和午休,就是我必須對綠豆數一、二、三的時候。懂了他們的不同之處後,我們從時間表進行調整,綠豆少量多餐、粉圓則是多量也多餐;綠豆不想午休,就等粉圓睡著之後,和我一起玩遊戲或做家事。

「照書養、照豬養、不如照孩子養」,看懂孩子的個體差異、了解孩子的發展需求、提供孩子合適的環境與資源,才能讓孩子擁有優質的幼年經驗、讓父母享受共好的親子關係。

 

親密育兒還是百歲醫師?

目前臺灣對於嬰兒期的教養觀念大致可以分成兩大派別:「親密育兒」和「百歲醫師」。兩大派別都有相當多支持者,但當中的論點卻有許多相互矛盾之處,因此每回親職講座後,總會有家長來問我:「究竟我該採用親密育兒?還是百歲醫師呢?」

在還沒有成為父母之前,對於教養孩子,我們只能從自己童年片段的記憶和周遭親朋好友的經驗,拼湊出對於未來家庭的想像。直到老婆懷孕之後,我們才開始在閒聊中談著彼此的教養價值觀,卻發現有很大的落差。有一晚我們在看《康熙來了》,來賓送給懷孕的主持人一套《親密育兒百科》,介紹的內容有部分打動了我,因此我們決定買書來研究看看。

 

七項親密育兒原則

《親密育兒百科》分為上下兩本,內容包含了七項原則,分別是:(一)出生時的母嬰連結、(二)餵母乳、(三)把嬰兒背在身上、(四)和嬰兒睡近一點、(五)相信嬰兒的哭是他唯一的語言、(六)小心訓練嬰兒的方式、(七)找到親子生活的平衡點。

當時的我還不知道《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這本書,周遭的朋友都還沒有結婚生子,所以也沒有人推薦我們別的書。加上因為陪老婆產檢(這件事很重要),我才慢慢領悟到在老婆肚子裡的新生命,不是「多的」、也不是「外來的」,他就是我們家庭的一分子。

於是我慢慢改變了原本的教養價值觀,決定依照《親密育兒百科》的原則做為新手爸媽上路的參考書。

我們選擇了擁有當時還不多的「樂得兒LDR產房」的板橋亞東醫院,做為產檢和生產的醫院,儘管每次產檢,我們都要從汐止開車到板橋。「樂得兒產房」來自於LDR的縮寫:從Labor待產、Delivery生產、到Recovery恢復,產婦不需要來回病房和產房,同時孩子出生後,也可以很快地回到媽媽身旁,依偎在媽媽懷裡(原則一:出生時的母嬰連結)。

接著我們選擇了二十四小時母嬰同室,不但方便親餵母乳,而且既然之後孩子會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何不趁著在醫院恢復時,先和孩子建立默契呢?遇到困難和狀況時,也有護理人員可以提供專業的協助(原則二:餵母乳、原則四:和嬰兒睡近一點)。

綠豆出生後,我們面臨了一整週的混亂期,聽著孩子的哭聲,讓原本就緊張的我們更加緊繃了,但我們知道哭是嬰兒的唯一語言(原則五:相信嬰兒的哭是他唯一的語言),因此我們嘗試各種方法和可能性,像我發現,綠豆只要聽到水龍頭水流的聲音,就不哭了,於是後來換尿布和洗澡的時候,我都會推著嬰兒床到廁所,把水龍頭打開,就可以不急不徐地完成各項事情。

因為工作的關係,當年的我有大量時間陪伴在老婆身旁,分擔照顧綠豆的大小事務(大概除了餵母乳之外,我都可以做),讓媽媽有時間好好休息。但我知道不是每個爸爸都能夠如此,因此要找到適合你們家庭的分工合作方法,或是適時地尋求親朋好友或相關機構的協助也是非常必要的(原則七:找到親子生活的平衡點)。

 

理解孩子需求,嘗試給予滿足

離開醫院後,我們開始練習用背巾將孩子背在身上。後來也練習到做家事時,可以把綠豆背在背上一起完成洗碗、洗衣服、曬衣服(原則三:把嬰兒背在身上)。

嬰兒時期的綠豆,並不是一個好照顧的孩子,和剛出生一樣,很容易就驚醒、很容易哭,我想既然哭是他的語言,那麼或許當中有不同的涵意,所以我還給了自己一項挑戰:試著分辨綠豆哭聲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尿布溼了?想睡?肚子餓?還是想要人抱?

經過一陣子的摸索,漸漸地,似乎我和他有了默契,雖然不是每次都猜對,但或許是因為他的需求或困擾會得到回應,綠豆哭的頻率變少、時間也變短了。我還製作了一張紀錄表,將綠豆每天起床、肚子餓、換尿布、睡覺的時間記錄下來,找到當中的規律性,然後可以在他還沒有哭之前,就提早一步滿足他的需求。

後來才知道,我當時做的事情,就是我現在不斷推廣的教養第一步:「讓孩子教我們如何教他。」我們不是直接改變孩子,而是觀察、記錄,然後營造情境。

很多人誤以為《親密育兒百科》談的是嬰兒哭了就要抱,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嬰兒的哭聲是唯一的語言,但它代表著不同的需求,

父母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需求,然後嘗試著給予滿足,在過程中嬰兒會感到安心與信任,因為自己的需求是有回應的、困擾是得到解決的。

因為綠豆和粉圓都是採用《親密育兒百科》的方式,而且藉由親密育兒的過程中,父母有機會觀察孩子的需求並給予回應,這對於之後的教養有著很重要的關鍵影響,因此從我的角度,當然還是推薦「親密育兒」的方式,但更重要的還是「讓孩子教我們如何教他」。

 

摘自 趙介亭《綠豆粉圓爸遇見阿德勒的九堂教養課》/ 麥田出版

 

Photo:Richard Leeming,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