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保愛情新鮮的條件之一,就是別忘了自己的愚蠢

在我看來,我們以為可以選擇要跟誰相愛,根本只是自我的幻想。

文│克里斯多夫‧哈米爾頓

停止追求無條件的愛

人們對愛情的一大幻想,就是以為我們可以自己選擇要愛誰。

我們常把愛情和家庭關係拿來比較:你不能選擇家人,但你可以選擇要跟誰做朋友、跟誰交往。

如果抱持這種想法,一旦愛情出了差錯,我們就會陷入徒勞的罪惡感。

我們會想:「是我自己選擇跟這個人在一起,我應該能經營一段成功的感情。如果我辦不到,如果我們走不下去,那我就該感到罪惡羞愧。」無論當事人有沒有表現出來,這種想法都會不停糾纏著感情經營失敗的人。

但在我看來,我們以為可以選擇要跟誰相愛,根本只是自我的幻想。

先不談我們與誰相遇完全是看機緣,光是我們為何會在第一時間受某人吸引就已經是個謎團了。

這種事的掌控權幾乎不在我們手裡。

我們可能遇到一個善良有美德、完全無從挑剔的人,但就是對他沒感覺,反倒是另一位沒那麼多優點的人,我們不知為何就是深深受他吸引。

 

或許,正如司湯達所說,問題就出在那個人戴的帽子:

女孩悶悶不樂,好心的男士以最細緻的溫柔呵護著她。

他集所有優點於一身,一段浪漫愛情看似就要萌芽。

沒想到,那位男士戴了一頂寒酸的帽子,而且她發現他上馬的姿勢不怎麼優雅。於是女孩嘆了一口氣,她告訴自己無論如何千萬不能回應他的情感。《愛情論》

光一頂帽子就能決定相愛的命運,多麼匪夷所思,但事實就是如此。

或許那頂帽子以某種神秘難解的方式,透露出男士可能有某種特質不受女孩青睞。

又或者,另一頂帽子也能發揮完全相反的功效,成為吸引我們的特質。

無論是加分還是扣分,我們都無法選擇帽子對我們的影響。

我們千萬要記得,自己當初可能只是因為行為舉止、舉手投足或說話方式之類的小事就愛上對方。

如果你自認有選擇愛人的能力,最後難免會陷入先前提到的罪惡與愧疚。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該努力經營感情,任何人過了發狂的第一階段,稍微恢復理智之後,當然都要為感情付出努力。

但我們必須瞭解,傳統世俗所認為的無條件的愛情並不存在。

如果你和某人交往,兩人相處出了問題,除非你已經受夠這段關係,否則一般人都會想辦法克服難關。

但是你千萬不要堅持真愛應毫無保留地付出,也不要責怪自己無法給予無條件的愛─這樣只會讓情況更糟。

這時候,你應該對自己誠實,並重新檢視當初是什麼事情燃起彼此愛的火花,從那方面繼續努力耕耘,培養感情。

與愛人溝通是必要的過程,不過買一頂搞笑的帽子送他、一起去看一場鬧劇電影、邀請幾個朋友一起吃飯,或許都更能讓感情回溫。

 

我們必須時常回到第一次見到對方的心情。

阿蘭的《論幸福》有一篇描述情侶生活的短文,他建議遇到感情問題,最好帶著伴侶與其他人多多相處。

有別人在場的時候,我們就得注重禮節,這時對伴侶的負面情緒往往會消散。

更重要的是,其他人可以轉移注意力,防止我們陷入負面情緒的自溺。

阿蘭表示:「所以情侶不該與世隔絕,只依賴彼此的愛。」顯然阿蘭的意思是,當你們處在人群中,那個情境就像你當初認識對方的時候一樣,你更能回想起一開始對方吸引你的特質。

如果愛有條件,那就盡量滿足條件,別試圖追求無條件的愛。

 

別忘了自己的愚昧

莎士比亞(Shakespeare)筆下的李爾王(King Lear)說:「我們一出生就止不住哭泣,因為我們登上了滿是笨蛋的大舞台。」不過我們也很自然地認為別人才是笨蛋,我們不是。所以說,就算相處融洽的情侶,也很容易落入自鳴得意的陷阱。

「感激的態度」更能促進感情:心存感激代表你承認有一種神祕機制可以讓愛情長久。

常保愛情新鮮的必須條件之一,就是別忘了自己的愚蠢。我們不需要批評自己很笨,也不必貶低自己,只要懂得自嘲,並且承認關於什麼對愛人才是好的,我們知道的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多。我們必須承認自己對任何人的瞭解都不夠深,尤其是我們所愛的人,我們也要停止批評他們的想法和感受。

古羅馬哲學家賽尼加(Seneca)以簡潔的話語提醒我們:「人類全都不夠體貼、不夠謹慎、不可靠、不知滿足、慾望過剩……心靈腐敗。所以,無論指責他人犯下什麼錯,自己一定也犯了相同的錯誤。」《論憤怒》

 

當愛人的好朋友

簡單說,談戀愛就像是當好朋友。

德國導演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拍了一部片,刻畫他和克勞斯•金斯基(Klaus Kinski)的友情,並且故意把片名取為《我最要好的討厭鬼》,這部片的德文片名正確來說應該是「我最親愛的敵人」。

德文的敵人(Feind)和朋友(Freund)拼音很接近,導演刻意玩了文字遊戲,這部片很符合我的論點。

兩位男主角時有衝突,甚至會吵得翻天覆地,對彼此抱持敵意,但兩人明顯地還是很親近的死黨。

現實是我們連朋友的缺點都愛,就像荷索愛金斯基一樣。

如果不是這樣,恐怕沒人交得到朋友,畢竟人非聖賢。

再說,朋友之間有共通點,一定也有相異之處,友情就是持續發現彼此的差異,並學會接受。

英國哲學家理查•渥雷姆(Richard Wollheim)說:友情的本質是察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願意尊重差異,並且想要互相瞭解。友情是否存在,端看你對每個人的獨特性作何反應,一個人的特色越吸引你,友情越長久。《生命的細線》

如果你想當愛人的好朋友,解決伴侶之間必經的摩擦,那你就要謹記渥雷姆對友誼的觀察。

這件事不簡單,因為人生最困難的就是放著別人不管。我們天生就覺得自己懂最多,知道怎麼做對別人最好,忍不住想提點別人,但是指出對方的愚蠢往往會造成反效果。

我甚至認為所有批評都沒有意義,甚至會適得其反,不管你的批評再有道理,對兩人關係都沒建樹。

如果要給愛人一點建議,就得比平常更小心謹慎。

摘自 克里斯多夫‧哈米爾頓《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擁抱逆境的生活練習》/時報出版

 

Photo:Theodore Scott,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詹凱婷、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