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功課一定要在書桌嗎?

近年來,我教過的幾所日本小學,教室都是沒有門、沒有牆壁,採開放式的。學校的目的是要緩和進入教室的緊張和不適,粉碎上課給人嚴肅的刻板印象,讓自由的風氣激發孩子的學習意願,同時更能體驗到,教室內外到處都是學習的契機。

哥哥上小學時,我不顧日本把拔堅決反對,自作主張的花了一筆私房錢,買了學童書桌組。記得我小時候非常嚮往那種有書架的書桌,好像叫做愛王奪標之類的,經常會在卡通時段猛打廣告,讓我好生羨慕。


但是,我買了氣派的兩大組合書桌書櫃約一星期後,便不見兩兄弟端端正正的坐在書桌前。他們寫功課的時候,喜歡拿到廚房旁的餐桌上,要不然就是半跪姿,擠在客廳小小的茶几上。茶几上若是有東西,就直接趴在地毯上寫。好像是遊牧民族般,逐水草而居,看到我在哪裡忙,就把作業拿到方圓一尺內寫。雖然日本家不大,書桌也沒離廚房或客廳很遠,但是他們倆就是喜歡把功課拿來拿去,拿到離我最近的一張桌子或地上寫。有時被我趕回去書桌時,就直接坐著發呆恍神,要不就是兩兄弟開心聊起天來。


看他們這樣,我心裡還真不高興,不過,最近我有點妥協了。在日本據說會念書的孩子,很多都是在餐桌上寫作業。我頭先半信半疑,總認為在書桌前面才能專心,有讀書的氣氛,比較容易進入情況。但這似乎只適用於大人的情況,對年紀還小的孩子,規規矩矩的讀書氛圍,反而會產生孤單、不安和排斥感,對讀書寫字醞釀出厭惡的情緒。


最近日本流行的「吧檯式面對面廚房」的訴求,也是增加家人間對談溝通的機會。理想的傍晚幸福家庭畫面,就是媽媽在廚房一邊洗菜, 一邊聽孩子學校發生的事情。炒菜的時候,孩子在餐桌寫功課,有不會的可以馬上問,趁煎魚的空檔,可以立馬教一下,避免讓孩子常常都只聽到「等一下、媽媽現在在忙」這種回應。


開放式教室的自由氛圍

近年來,我教過的幾所日本小學,教室都是沒有門、沒有牆壁,採開放式的。學校的目的是要緩和進入教室的緊張和不適,粉碎上課給人嚴肅的刻板印象,讓自由的風氣激發孩子的學習意願,同時更能體驗到,教室內外到處都是學習的契機。


的確,假如學校連教室牆都要打掉了,那家中書房的概念似乎就沒必要了。「快點去房間寫作業」,從客廳到房間這條沒幾公尺的路,變成像絲路一般漫長遙遠,老是抵達不了終點,起不了頭,最後只得引爆「你到底是要講幾次才會去!拖拖拉拉的!」。另一種讓人擔憂的情況是,因為3C電腦網路盛行,陷在裡面,叫不出來,不知道會接觸到什麼樣的網路資訊。


總而言之,日本近年來的主流概念,就是刻意縮小空間距離,來拉近親子間的關係。晚上睡覺時是「川」字睡法,希望能建立所謂的Skinship。即使上小學還是和爸媽一起睡,三個人睡成了川字。美國人則是讓小嬰兒一個人睡,養成獨立自主的精神,所以有賣嬰兒哭的感應監視器,讓家人能聽到寶寶的哭聲。不過,日本兔窩般的家,很難讓孩子一個人有一間房。


考上名校孩子的家中擺設
我最近認識的一位日本教育學者四十万靖先生,他跟慶應義塾大學合作,長年調查會讀書、考上名校的孩子,家中的擺設和平面圖,出版了書分享研究成果,也和建設公司合作,把房子裝潢成能教養出會念書孩子的家。


我跟他說,我們家兄弟作業到處寫。他說喜歡到處寫是自然的,學習的目的是要把東西學進去腦袋裡就好,不用在乎是坐在哪裡。最近有業者生產一種可移動滾輪的小書桌,讓孩子可以隨時搬來搬去,找到媽媽。

我突然想起在台灣古早時,有一種折疊式卡通桌,通常上面還有印九九乘法、ㄅㄆㄇㄈ注音符號,還有台灣國旗,這不就是日本學者理想的書桌!因為是摺疊式的,桌上沒有辦法一直堆積會分心的雜物玩具。我小時候也有一張這種卡通折疊桌,應該是在夜市買的,我常喜歡在家裡搬來搬去,跟著一個小紅塑膠椅凳,到處「取暖」,尋找有人的地方,寫功課看書。


製造家中隨時隨地可閱讀的環境

四十万靖先生還建議家中書到處放,而且書櫃要選擇沒有門的,製造可以「隨手可得」的閱讀習慣,讓孩子隨時隨地伸手就可以拿得到書。有門會產生距離,減少即興看書的機會。


除此之外,像是樓梯台階也可以擺幾本書,讓孩子可以直接坐在階梯上看;玄關處也可以放幾本書,讓原本要出門一直催促的孩子們,可以隨手翻看幾頁,安靜乖乖等;洗手間也不要錯過看書的時間,適合放百科全書或是圖鑑類的,可以配合有長有短的時間,增加彈性。


我想起以前沒有買愛王書桌的同學裡,除了像我的折疊式書桌,也有不少人是在用神明桌寫功課的。以當今的教養觀點來看,桌面寬敞,沒有放小朋友閒雜物品文具(因為是神明桌),寫完了也必須馬上收進去書包裡,因為要放拜拜的素果供品,而且又有神明祖先幫忙陪伴看著,真是寫功課的理想好所在。現在已成為內科醫師的同學開玩笑說,「對啊,不會寫時,還可以擲杯問正確答案呢!」

 

蔡慶玉―政大日文系畢業,美國南加大(USC)傳播管理碩士,旅日文化教育觀察者。曾任職於東京外商廣告公司、日本政府教育局。現為華視日語文化單元講師、國語日報∕UDN專欄作者、日本交通部口譯導遊專員。著有《奇怪的日本人,奇妙的日本語》、《日式教養不一樣》。育有兩個台日混血兒。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