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孩子的自由」說得容易做得難!

真正的成長,是孩子自己找到或是鋪設一條「自己的」路,這不是可以經由他人輕易教導的。孩子要走過成長這條路,有可能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如果知道有人從旁守護,孩子會比較安心去學習、去犯錯。

文│河合隼雄

孩子最需要的是大人的「從旁守護」

「從旁守護」青少年的成長,可說是輔助者最重要的任務。成長是一條辛苦的路,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走過。對孩子來說,這時候如果有人從旁守護整個過程,他會非常安心。

身為心理治療師,我曾幫助過許多經歷挫折的人重新站起來。

很多人來找我時,以為我能夠教他從挫折中重新站起的「好方法」,期待我給他某種建議。但是,如同我一直以來反覆強調的,對某個個人來說,真正的成長,是他自己找出或是鋪設一條「自己的」路,這不是可以經由他人輕易教導的。

因此,當他在這條痛苦的路上前進的期間,其他人除了從旁守護之外,什麼事情也無法做。

話雖如此,各位能夠了解從旁守護是多麼困難與痛苦嗎?

如果用更詳細的說法來說明從旁守護,就是盡量給予孩子自由,持續陪伴在他的身旁,永遠不失去期待。

舉例來說,某位青年因為工作上的一些小事,就與上司吵架辭職,這樣反覆發生幾次之後,當他再次表示想要找工作時,我們能夠「不對他失去期待」嗎?一般來說,需要輔助的人,都是很難讓人產生期待,或是讓人不想給予自由的人。但正因為如此,不對他失去期待以及給予自由才有意義。

為了持續抱著期待,我們必須學習相信人類的可能性。幾乎所有的人,都只靠著孩子的外在表現來判斷「那傢伙不行」,或是「期待他也沒用」。

但是,人類有潛力,也有可能性。為了持續抱著期待,我們也必須仔細觀察狀況。譬如,某位青年以前經常與上司吵架而辭職,並且這次又做出同樣的事情,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輕易判斷他已不值得期待,因為他以前與上司爭執時,總是只主張自己的正當性,但這次開始稍微含糊其辭,承認自己多少也有錯誤。這些部分都必須仔細觀察。

很多人會感嘆「孩子一點都沒有改變,一直無法變好」,但世界上不太可能有「一成不變」的事情。我們在斷定同樣事情會再度發生之前,必須試著仔細思考是不是有哪些部分改變了。只要有一點點改善的跡象,就能持續給予期待。

給予孩子自由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當然,我們不能連自殺的自由都允許。但是有些孩子在大人靜靜地聽自己描述自殺的想法卻沒有阻止時,就能主動放棄自殺的念頭,決定再努力看看。所以當孩子說想要自殺時,不需要慌忙阻止,而是應該陪伴他直到忍受不了為止。

這時候的感覺,就像是輔助者的容許量與青少年心底的破壞力,正在危險的邊緣角力。只要在努力持續這樣的角力中鍛鍊,我們的能量也會逐漸變大。

 

有時候,和孩子的「對決」是必要的

信賴孩子的可能性,讓孩子靠著自己靈魂的作用痊癒,聽起來充滿優點,但我也必須說,這個過程伴隨著極大的危險性。

舉例來說,假設我們一直對拒絕上學的青少年懷著期待,從旁守護著他,如果他逐漸恢復精神還好,但他有時也會說出「我想離家出走」之類的話。雖然我們可以感受到存在於離家出走這個行為背後的意志,然而如果他真的離家出走,發生危險的機率也會大幅提高。不過,我們能夠阻止他離家出走嗎?如果輕易地阻止他,可能會摘除他好不容易萌生的獨立意志。

如果以為自己輕鬆就能帶給孩子幫助,那就想得太美了。「守護」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有一位大學生前來接受心理諮商。他說自己不僅不想念書,做任何事也都提不起勁。他來談過幾次之後,開始敘述對父親的不滿,抱怨自己的父親有多麼冷淡。諮商師充分理解大學生的心情,覺得他很辛苦。但某天,大學生希望諮商師能夠到自己家裡想辦法說服父親,但諮商師拒絕了,表示做不到。大學生聽了之後非常生氣,對諮商師很不諒解,覺得諮商師也是無情的人,嘴巴上說得一副好像很懂他的樣子,在自己有需要時卻什麼都不願意做。但諮商師依然堅決反對他的要求,他也只好氣呼呼地離開。

然而後來,這位大學生卻能正面批判父親冷淡的態度。父親雖然又驚又怒,但父子終於能夠彼此說出真心話,而這也成為雙方關係好轉的契機。

人與人之間有時需要這樣的「對決」。

我不能說諮商師這時採取的態度絕對正確。但諮商師只有在認真面對個案時,才能當場感受到「就是這個」的答案的存在。這個例子中的諮商師遵循自己內心的聲音,堅決拒絕去見大學生的父親。而這位大學生對諮商師的強烈指責,恰好也能直接用在自己的父親身上。他把這時的對決當成墊腳石,幫助自己與父親對決。

這個情況下,諮商師最笨的回答是「我懂你的心情,但是......」這種看似合理的拒絕方式。因為看似合理的答案,會因為說得太對而讓對方只能默默退下。

只有像「堅決反對」這種諮商師把自己的存在都賭上去的回答,才能讓對方做出某些反應。

 

不要輕易幫孩子的行為貼上「背叛」的標籤

想要幫助他人的人,不可能沒有經歷過背叛吧?最典型的例子如下。有一位再三犯下偷竊與離家出走的高中生,他的家庭也很不幸,導師同情他,讓他住在自己的宿舍裡,和他一起生活,於是他彷彿變了一個人似的,品行變好了。就在導師因為其他老師的稱讚而沾沾自喜時,這位學生又再度偷了導師的薪水離家出走。各位聽到這樣的例子有什麼感想呢?或許會覺得面對不良少年時,果然不能大意?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我首先想到的是,這位導師是否得意忘形了呢?當他把這名學生當成自豪的話題,表示這名學生是因為自己的收留、指導才變好時,這名學生會怎麼想呢?他或許會覺得老師對自己這麼好不是因為愛,而是想要利用自己,既然如此,自己就要讓老師好看。他會這麼想也不是不可能的。

或者也可以這麼想。這位學生在不幸的家庭中長大,應該屢次遭到父母背叛吧?每當他覺得這次應該會順利的時候,父母又會再次背叛他。他或許想讓將自己視為親人的導師,透過親身體驗了解他的悲傷與痛苦。又或者可以這麼想,導師太過熱心,因此他也配合老師當一個好孩子。

人的改變需要一定的時間,他為了配合導師的步調太過努力,這時或許想要休息一下。他或許想說「老師,你太急了,我們放慢速度吧!」

可能這三個原因都是正確的,但也有可能都是錯的。重要的是,不能立刻就斷定青少年的行為是「背叛」,而是應該試著將這個行為當成溝通的手段,去思考孩子想透過這個行為傳達什麼訊息。

如果一、兩次的關切就能讓人重新振作,事情未免太過容易。孩子一再反覆類似的行為,在過程中逐漸改變,才是理所當然的常態。

摘自 河合隼雄《轉大人的辛苦: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試煉》/ 心靈工坊 

 

Photo:Luis Marina,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