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讀不懂的一切,讓我學習怎麼面對未知

自從識字以來,閱讀一再改變我的人生。我的家族成員學歷、社經地位都不高,用勞力換取一家的溫飽。除了溫飽之外,他們期待下一代能夠謙卑地面對知識,努力讀書。我的祖父母沒有受過教育,父母親只有小學畢業的學歷。家庭經濟狀況改善,讓我得以受教育,用學習翻轉自己的命運。

文/凌性傑

 

我的童年閱讀之旅
自從識字以來,閱讀一再改變我的人生。我的家族成員學歷、社經地位都不高,用勞力換取一家的溫飽。除了溫飽之外,他們期待下一代能夠謙卑地面對知識,努力讀書。我的祖父母沒有受過教育,父母親只有小學畢業的學歷。家庭經濟狀況改善,讓我得以受教育,用學習翻轉自己的命運。

我六歲那年,父親因工作意外過世。母親原本在皮包工廠當女工,為了增加收入,開始在市場裡擺攤做生意。有好長一段時間,她必須騎著機車跨越幾個鄉鎮去工作,夜色深濃以後才能回到家。

那時沒有安親班、才藝班,小學低年級的我,午睡後總是自動做完功課,想辦法打發漫長的午後時光。母親聽了圖書推銷員的建議,為我們三兄弟買了許多套書,訂了報刊雜誌。我也總是在校內書展買書,用盡所有零用錢。在那個缺少聲光刺激的年代,沒有手機與電腦擾亂心神,也沒有太多電視節目可看,電動玩具尚未普及……,我深深著迷於文字世界,一頁又一頁地展開自己的知識探險。

孤獨,讓我渴求意義的陪伴

高雄老家的庭院裡,童年的我過早知道什麼是孤獨。因為孤獨,所以渴切地尋求意義的陪伴。文字符號構築了意義世界,然而在鄉間,圖書取得不易。所以每學期第一週,我就把國語課本全部翻讀完畢,甚至讀到爛熟。我還喜歡大聲地指認,每一個音節與另一個音節的組合,在天光雲影變換的南方天空下,放任自己神遊。

小學三年級,我擁有一套經過改寫的兒童版古典小說:《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這四本書,字體極小,附有注音。對當時的我來說,難度太高而無法完全理解。那些當時讀不懂的一切,讓我學習怎麼面對未知。我並沒有因為一時不懂便放棄閱讀,而是一再地告訴自己,有一天一定會懂得。

 

記憶裡的鳳山大書城

小學畢業後,我與同村的許多小朋友一樣,展開越區就讀的國中生涯。家長為了讓子女擠進明星學校早早便遷移戶口,高雄縣鳳山市的鳳西國中是明星中的明星。那時母親已經不用再奔波於其他鄉鎮了,她在自家附近烏林村市場內有了小小的早餐攤位。母親每天四點半起床準備食材,五點多出門做生意。我則是在她出門時醒來,趕搭六點二十分的五號公車上學。

五號公車上,往往擠滿了學生。我們共同的特徵是,擁有沉重的書包,以及一張看起來永遠睡不飽的臉。我在五號公車上背單字、背課文,準備迎接早自習的考試。

我後來才相信,適度的壓力可以激發創造力,而文學常常是苦悶的象徵。

青春期已經離我非常遙遠了,但在我重新翻看某些書籍之際,從紙頁間流洩出的往事讓我產生錯覺,那彷彿是昨天發生的事。我放在高雄老家的《海水正藍》,封面受過潮又風乾,內頁紙張變得脆弱泛黃。我一直記得,曼娟老師的文字陪我度過最難熬的青春期。那本《海水正藍》是某個女孩送我的生日禮物。

青春期,讓我處於不知如何是好的孤獨狀態

越區到鳳山市就讀的日子,我彷彿進入一個更遼闊的世界。那時還沒近視,臉上長滿青春痘。身體與心靈急遽的變化,讓我總處於不知如何是好的孤獨狀態裡。唯一快樂的時候,便是潛入鳳山客運總站的地下樓──鳳山大書城,在文字世界裡獲得慰藉。《海水正藍》、《緣起不滅》就是從那個時期開始,改變我的人生。

那個年代,文學鼎盛。兩大報文學獎的頒獎盛況,是會佔據報紙大幅版面並且登上電視新聞的。我在書城裡恣意練功,翻遍了古典詩詞、金庸、琦君、司馬中原、三毛……,也接觸到了剛剛崛起的吳淡如、林黛嫚、郭強生……

閱讀確實是寫作最好的養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多了、讀熟了,寫作時才能毫無畏懼,適切地抒發情感與思想。當時的導師邱美江老師教我們英文,然而對我們的中文寫作也有嚴格要求。她規定我們寫日記,每天交給她批閱。日記的書寫,提醒了我怎麼關注生活,也讓我累積了寫作的材料。沒有新鮮事可寫的時候,我就寫下在書店裡遇見的書,書中的意義世界。

國三升學壓力最大的時候,每天留校自習到晚上十點。我趁著唸完書的空檔,閱讀我喜愛的書籍,背誦我喜愛的詩句,書寫我真正有感覺的事物。似乎只要能夠這樣,生活的煩憂再也不構成煩憂了。我寫,寫在信紙上,寫在筆記簿裡,寫在同學或我自己的課本中……。國文課堂上,張百蓮老師講究基本功底,從記憶理解出發,再進到詮釋與創造的領域。先識字、記誦,先擴充詞彙、句型,才能有運用與創生。學習語文,靠的就是精熟。腦袋空空的,想要把文章寫好,那怎麼可能?

從課本上讀到了林覺民〈與妻訣別書〉,令我浮想聯翩,遂據此寫了一篇〈星空下的冥想〉,用這種方法理解他人,也充當自我寬慰。那篇文章,後來收錄在校刊《鳳西少年》裡,成為我第一篇自以為是的散文創作。

摘自 凌性傑《男孩路》/麥田出版


Photo:Ben White,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羽茜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