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像園丁,不要當木匠——洪蘭

父母應該要像園丁,不應像木匠。木匠是依照藍圖施工;園丁則不然,園丁負責把植物生長的環境弄好,然後由植物自己去生長。植物要怎麼長,園丁無法控制,園丁手上固然有把剪刀,可以修剪,但他不能決定植物的長相。
  • 文/ 洪蘭
  • 2016-10-01 (更新:2020-03-20)
  • 瀏覽數90,130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心理系的戈波尼克(Alison Gopnik)教授最近出了一本有關大腦發展和教養的新書:《園丁和木匠》(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它的副標題是「新的兒童發展科學所告訴我們的親子關係」。通常副標題的目的是進一步解釋書名,一般很少這麼長(比書名長了3倍),這原因是作者想要強調本書的科學性,想跟市面上其他的教養書區分開來。


作者認為父母應該要像園丁,不應像木匠。木匠是依照藍圖施工;園丁則不然,園丁負責把植物生長的環境弄好,然後由植物自己去生長。植物要怎麼長,園丁無法控制,園丁手上固然有把剪刀,可以修剪,但他不能決定植物的長相。

孩子有自己的生命,他像個種子,在肥沃的土壤裡,即使先天不良,也可以長得跟最好的種子在貧脊的土壤中一樣高。園丁挑好日照度、地點、確定土壤的酸鹼度,把種子種下去後,所能做的就是澆水,盼他長大,但不能改變花朵的顏色和形狀。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

很多父母抱怨說,他們提供了孩子最好的環境,但是孩子還是比不過人家,作者認為這是父母心態的關係,孩子很敏感,會受到父母態度的影響,英諺:「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很多父母不快樂是因為不接受他們得到的東西。


其實每個小孩都極力想討好父母,所以常會抑制他的本性去做博得父母稱讚的事,例如,一個小女孩明明很想吃老師給她的巧克力,但是她會在父母面前把巧克力給她弟弟,以博得父母的稱讚。因此,父母可用具體的讚美來誇獎孩子,使這行為再次出現。出現次數多了,就慢慢形成習慣,最後穩定成性情。所以作者認為人格特質是幼年形成,養成習慣後,變成孩子的品格。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做之不止,乃成君子」,一開始即使不喜歡做,做久了,習慣成自然,最後行為就自動出現了。


作者對教養的看法很像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所說的「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種下去後,不能一直挖起來看,長根了沒有,只要順其天性,自然成材。


至於管教,很多父母喜歡用打的,如虎媽、狼爸,或關廁所,或用警察、虎姑婆或鬼來恐嚇孩子使其就範。這些作法都會有後遺症。罰站一般來說不算體罰,它的本意是讓孩子面壁思過,但是後來發現,孩子都不在思他的過,而在思別人的過。所以罰孩子站不如罰他勞役,如掃地、除草、倒垃圾,孩子做完了有成就感,同時做是運動,大腦會產生多巴胺,情緒反而會好。


愛的教育並不是處處順著他,而是給他規範,「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從小就有規範的孩子才有自信,才敢去冒險和創造。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及清華、交大、陽明、中央四校聯合系統講座教授。著有《歡樂學習,理所當然》、《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決定未來》等書(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