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最大的人,是父母

當一個人沒多花時間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緒,去分辨什麼是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什麼是個人的信仰與價值,想到什麼說什麼,口頭講的又跟心裡想的不同,甚至一下子這樣、一下子那樣,多重標準、矛盾反覆。當這樣的人做父母,孩子就會很累。
  • 文/ 書摘
  • 2016-08-30 (更新:2016-08-30)
  • 瀏覽數32,140

文│洪仲清

我讓爸媽失望了

我跟她討論了不短的時間,整理出她的一種矛盾心情。她其實知道她爸媽對她的期待不合理,可是她又沒有辦法擺脫好像讓爸媽失望的愧疚感,特別是她媽媽。

她媽媽其實是好意,要她嫁得好,要她不要那麼辛苦。可是,又嫌她現在的工作不好,是當初沒有聽媽媽的話才會這樣。前後講法有些矛盾,但方向很一致,好像沒聽媽媽的話,就會很慘—─最起碼要被她媽念好幾年,光是被這樣對待,她就覺得很慘。

當一個人沒多花時間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緒,去思考自己的行為與自己的關係,去分辨什麼是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什麼是個人的信仰與價值,這兩者間的衝突與如何妥協。那麼,就容易道聽塗說、人云亦云,想到什麼說什麼,可能造成自己想的跟自己做的不同,口頭講的又跟心裡想的不同,甚至一下子這樣、一下子那樣,多重標準、矛盾反覆。當這樣的人做父母,孩子就會很累,內心也常感覺被拉扯。

畢竟影響孩子最大的人,是父母,就算父母講得再不合理,長期在孩子耳邊叨叨念念,也都進了孩子心裡的底部。要能再拿出來調整,實在要花不少功夫。

她是按照自己的方式過生活沒錯,但是她也知道自己一直對於不是讓父母滿意的孩子而感到歉疚。同在這種狀況的朋友,我也遇過,放下那份歉疚還是有機會,只是真的不知道要花多久。

我猜,要放下得快一點,自己要先活出自己可以接受的樣子,甚至讓自己感覺喜歡、滿意。自己有能量,才能更有能力體諒,體諒父母無法面面俱到,大部分的缺憾終究要靠自己彌補。

也很有可能,父母感覺失望的真正對象,不是她,而是自己。那麼,他們對自己的失望,我們就不用放在身上承擔了。

 

不急著討好

我們過於擔心失去一段關係,當關係緊張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要討好對方。有時候,因此心情越不好,我們越想討好。

我的經驗是這樣,在關係緊張的時候,先求停止負面的互動。也就是,關係之所以緊張,可能會有一個癥結點。可是,我們可能不是那麼清楚,急著做什麼,常無意中再累積傷害。

表達對關係的善意,讓對方確知我們的心意,這是第一步。不過,除了表達之外,其他動作先暫停,爭取時間思考。這時候,越掙扎越容易壞事。

為什麼不能趕快討好對方?

因為那常是不健康關係的起手式,不小心變成告訴對方,你的情緒比我的重要,甚至暗示,偶爾踐踏我的自尊也沒關係。有時候,那種過度的話,「我什麼都願意做」,類似的講法就會出現。

如果對方因此貪婪,討好的人就可能準備倒大楣了,被討好的人也可能被寵壞。將來要再把關係扳回來,就可能很困難。討好會習慣,會變成理所當然,這種維持關係的方式,往往會變成,沒有更大的犧牲,更多的討好,關係又會莫名其妙崩壞。

從另一個方向來說,別忘了,討好有時候會造成對方壓力。如果對方沒有存心想利用,那麼,他就可能擔心這個人情他以後還不起。

善意表達了,那對方不回頭怎麼辦?

先調整自己的心情,自己不能亂了方寸。兩個人要和解,通常是兩個人的心情都平復之後,會比較容易進行一點。

有些關係中的問題點,其實無解,這個過程就是要磨,在考驗我們彼此的耐受力。但是雙方都懂得調整心情,有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可以過去。

如果有心維持關係,那麼雙方共舞的時候,踩到彼此的腳時,不會一下子就放棄。如果只想從關係中剝削來滿足自己,那麼一不順自己的意,什麼點都可能變成是兩個人的分歧點。

對孩子討好,也不見得好。如果把孩子養成非常自我中心的模樣,父母等於挖了一個坑,給自己跳。

陪伴,是你好我也好。我不知道怎麼讓你好的時候,我先自己好,這不是罪惡。我先好了,才更有能力承受雙方的情緒,再想想以關係長遠來看,這一刻,我可以試著怎麼面對?

摘自 洪仲清 《靜下心去愛》/遠流出版

 

Photo:Guian Bolisay,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整理: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