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動物好,其實就是對我們好

農民生產我們餐桌上的食物,是決定我們健康的關鍵,但生產的價格卻被拍賣市場、販子決定,農業的職業價值和尊嚴很少被看到,甚至常常被誤解。

文│吳季衡、李宛澍 

常有人不解的問我:「畜牧業不是常有汙染環境的問題嗎?」或是提到有許多動物在不人道的環境下被飼養。關於環境汙染這議題,我想說現在的畜牧業其實已經很不一樣了。以養豬業來說,燒柴、煮廚餘、吃餿水,都是以前農家副業養豬或小型豬場才有的景象。

現在「農場極大化」是全球趨勢,臺灣也不例外。在經過1997年的口蹄疫災情後,全臺豬隻的在養頭數從1000萬頭降到600萬頭。根據農委會的調查,近年來臺灣豬場飼養規模大約是700頭母豬左右,其中,小規模養豬戶逐年減少,大規模養豬場日漸增加─尤其是超過1000 頭母豬的豬場。

而具有經濟規模的豬場,也更有能力提升專業化飼養環境(資料出處:余祁暐、劉依蓁,〈養豬王國的轉化與再興〉,《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7 卷第3期(103.3),pp.49-57)。

豬場裡有成千上萬的豬仔,主人當然不希望牠們生病,因為一旦有豬仔死亡,就是飼主不樂見的經濟損失。這時,大型豬場有規模經濟的效果,可以在飼料、豬場設備、汙染防治各方面,朝向專業化、企業化發展。而且飼養規模大,生產管理採取標準化作業,也能計算最有效率的生產方式,獲得最佳的產出。

舉例來說,由於飼料需適量添加銅、鋅,當過量的銅、鋅被動物排泄出來,而排泄物被製成堆肥,銅、鋅就會在土壤中逐漸累積,這些過量的重金屬造成土壤的汙染。為此,1999年11月5日,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召開農業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修訂了雞和豬飼料的含銅及鋅限量。

另外,我們在推廣產品時也教育客戶,為避免重金屬汙染,我們要改變飼料配方內微量元素的使用方式,以有機礦物質加無機礦物質的組合,提升生物利用率,減少排放。或可使用飼料用酵素,多加分解飼料原料中已含的營養素,讓動物體充分吸收,不只降低浪費,也減少環境傷害。

總之,飼料會影響動物的代謝狀況,而動物的排泄物若沒有做沼氣和汙泥處理,結果就會汙染土壤,土壤又汙染生長其上的植物,當植物被人類吃下肚,重金屬汙染物又累積在人體。這像鬼打牆一樣的惡性循環,最終還是傷害到人體健康。而飼養專業化不僅可以提高產能,還能有效防治這樣的環境汙染。

至於飼養方式,我們一向主張讓動物快樂生長,減少投藥的機率,並經常和客戶分享一個理念:「對動物好,就是對我們好。給動物吃什麼(飼料),就是給我們吃什麼。」

動物和人一樣,不喜歡太擁擠的環境,受不了溫度變化大,空氣流通差、阿摩尼亞味道重,會讓牠們緊張,於是分泌不同荷爾蒙來適應環境,這些變數都會影響動物的生長狀況和蛋白質的品質,也可能使動物免疫力下降。一隻豬生病會影響整窩豬,如果整窩豬都生病了,疫情傳染就成了流行疫病。

過去,在追求投資報酬率的前提下,在小小空間飼養最大量的動物,使用低廉的飼料和設備,這種過度擁擠的飼養方式,相對的需要用投藥來預防動物生病,當我們給動物服用的藥量太重,或是停藥期不足就宰殺,結果藥物和重金屬殘留在肉奶蛋,這些肉蛋奶又成為我們的食物吃下肚,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我們。

如果降低每單位空間飼養動物的密度,用健康優良的方式飼養牠們,並在品質維持和成本控制之間找到平衡點,不僅可以提升經濟動物的生長條件,我們也可以得到無藥物殘留、對人體無害、品質良好、口味佳的肉奶蛋。

我們之所以鼓勵農友使用營養品來增加動物的免疫力,不只是在推廣業務,更重要的是想告訴他們,「餵營養品、不餵藥」的行動,對人身健康和環境安全影響深遠。就像我們會給小朋友吃維他命、酵素、魚肝油增加免疫力,而不會讓他每天吃抗生素,因為過多的抗生素會殘留體內,變成肝腎負擔。同理可推,動物也是一樣,尤其在食物鏈的流程中,動物吃什麼我們就吃什麼,相信沒有人會想吃到殘留抗生素與重金屬的肉蛋奶。

所以我總是不斷和客戶溝通說:「對動物好,就是對我們好。給動物吃什麼,就是給人就吃什麼。」用優質營養品餵養動物,增強牠們的免疫力,不要下藥來防治動物生病。營養品的成分對動物不會造成額外的負擔,也比較不會對土壤水源產生傷害。

 

農民眼中深深的鬱悶

當我拜訪客戶,分享這套「動物吃什麼,人就吃什麼。」「你要吃營養素,還是吃抗生素?」的想法時,不免會碰到一些很現實的問題。有些客戶養了一輩子的豬,吃的鹽比我吃的米還多,滿不在乎的說:「少年仔,即使倒楣被查到,繳罰款還是划得來,只要賺錢獲利就賺回來了。」這種現實的反差和鄉愿的態度,常常讓我語塞。還好,不是每個客戶都是這樣,也有客戶本著善良的信念,願意負擔較高成本,使用對動物和土地友善的飼料與營養品。可是,前幾年由於石油價格不斷飆升,原本願意接受我們理念的客戶,因為飼料成本不斷提高,訂單也在減少當中。

油價漲,原物料也漲,加上當時生質能源正夯,玉米非常搶手,玉米價格從原本每單位三元漲到十四元,漲幅將近四倍。玉米是飼料的主要原料,玉米價格連番漲,電力、人力也隨著油價漲價而反應,長期和我們往來的農戶開始嫌我們的東西貴,不進我們的飼料營養品。

看到業績報表,衰退的紅字看起來實在怵目驚心。好久都沒有看到某些客戶的訂單,於是我南下拜訪飼料廠和農民,去瞭解他們真正的難處,我想知道這些曾經有交情、認同我們理念,也對畜牧業有熱情的客戶,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我拜訪了好幾位原來和我們往來的農戶,大家都是唉聲嘆氣:「少年仔,你說這個沒路用啦!理論上可以,實際上不行。」有些客戶很沮喪的說:「我很想用,但是現在什麼都貴,我沒本錢。」客戶直接和我吐苦水,講起多年的辛酸:「飼料原料(玉米、黃豆等)價格漲這麼多,我的豬在拍賣場還是一樣的行情,賺不夠工錢,根本沒空間使用營養保健品。」

最讓我感到難過的,不是他們不用我們的飼料營養品,而是看到這些身懷養豬、養雞好技術的中高齡農民,他們眼神中流露深沉哀怨的鬱悶:「我都已經做到這樣,我的豬(雞)也是任人喊價,講多少,只能被決定。我用好飼料,也沒有人會在乎。」

農民生產我們餐桌上的食物,是決定我們健康的關鍵,但生產的價格卻被拍賣市場、販子決定,農業的職業價值和尊嚴很少被看到,甚至常常被誤解。在這一波油價飆漲、原料成本漲價的壓力下,長久以來農業生產的產銷通路、價格、產業體質的課題,在我眼前真實而貼近的爆開來,因而觸動我的好奇神經,我想知道:「這到底怎麼了?我可以改變什麼嗎?」

摘自 吳季衡、李宛澍《我想安心吃飯》/天下文化 

 

Photo:Shanice Garcia,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整理: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