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與船,住在港邊的氣味

「到海邊」從暑假央著媽媽帶著去海水浴場玩,到現在生活圈裡就和太平洋密不可分,溫哥華這個海岸城市讓我們的生活體驗因其獨特的港口特性大大的豐富了呢。

台灣雖然是個小島,但是對從小在新竹與台北的市中心長大的我來說,海洋、船隻、港口等,都是刻意到海邊休閒玩耍時才會看到的景物。

溫哥華這個海岸城市,其文化與經濟發展、都市規劃與建設,從兩、三百年前到現在都與和她緊緊相依的太平洋有著很深的關係。

 

「與海相連」對這個城市的意義

不僅是處處被海灘圍繞可以散步騎、腳踏車、坐日光浴、玩風帆,海運、石油、各種工業礦業、林木業、觀光船運甚至鐵路運輸等都因為多了這條重要的水路而受到重大影響並得以發展。

加拿大地大物博,蘊含豐富的天然資源,而溫哥華早從十九世紀初期起,就被歐洲探險家發現其海域水深的特性極適合發展為港口,而奠定其成為北美西岸運輸樞紐的位置。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現在整個大溫哥華港(Port Metro Vancouver)擁有二十八個貨櫃運輸點以及與這些港點相連的鐵路系統,所以不論是人車與商業繁忙的溫哥華Downtown、西南邊的臨海行政轄區、我們所居住的北溫哥華沿岸,甚至沿著BC省重要大河Fraser River一路向東往內陸延伸至名叫Port Moody的城市,都可以見到輪船、港口、巨大的貨櫃吊車以及銜接的運輸鐵軌等蹤跡。

 

明信片上記憶的模樣

一直以來,溫哥華的標準紀念明信片上就一定少不了點點散落在英吉利海灣(English Bay)的貨輪與油輪。以前住在溫哥華的時候因為很少跨越這些水路,所以對這些船隻與貨櫃也像是個觀光客一般偶爾看一看覺得挺有意思而已。在入住北溫,住家距離水岸不到一公里,且與到溫哥華往返次數頻繁而經常看到這些景物之後,才真正領會什麼是生活在「港都」,對於千變萬化的各種船隻感到新鮮好奇,對於人類靠頭腦與雙手可以建造如此巨大的輪船與吊車感到不可思議。

特別是在乘坐往返北溫和市中心的海上巴士Sea Bus時,有時候就會經過這些輪船腳下,或是因為拖曳船(Tug Boat)正拉著貨輪前進而Sea Bus還得稍微閃避,讓我們有機會得以非常近距離的看到這些龐然巨物,每每令我和孩子們不是瞧的目瞪口呆就是興奮的手舞足蹈。

雖然我們每天看著港口船進船出、吊車拉起放下,不過要去瞭解每一艘貨輪都裝了什麼、船隻如何靠港上下貨、這一貨櫃一貨櫃的物產及商品如何經過層層轉運或再製來到我們消費者手中……等繁複的過程絕對不是靠眼睛看一看就能明瞭的。

溫哥華的港口機關在這一方面其實也很認真的在盡社會責任,他們深知港區的活動會影響大眾的生活並令大家關切,例如長達一百多節的貨運列車在經過平交道時會讓用路者一等就是二十幾分鐘,或者往來頻繁的船隻與港口建設會對環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於是他們會在各樣的政府機關或企業團體舉辦的活動中設立攤位以寓教於樂的方式教導大家有趣的港口知識,還有他們如何以環境負責任的企業文化來運作。

我們也曾參與北溫其中一個船廠舉辦的開放參觀日,親自進入輪船的維修廠房,看到直徑有三、四層樓高的推進螺懸槳壯觀地矗立眼前,以及平時只看的到水面以上樣子但那次卻難得瞧見的SeaBus船底。解說員詳細向大家說明大溫哥華地區,每一個港口所肩負的船貨運相關業務,以及每一種型式的船隻各裝載了什麼樣的貨品,我們也樂於吸收許多從來沒想過會涉獵到的新知識。

 

世界的模樣在眼前開展

向來只與汽車、捷運、公車和高樓大廈為伍的我,突然覺得世界開闊了。每天可以見到寬廣的海洋固然讓我身心感到能夠無限延伸,但更讓我覺得近乎神奇的,是世界的脈動對我來說不再只是關在房間裡看著電腦螢幕上的網路消息與影片,而更融入了每日每夜在身邊運轉的輪機與吊軸。剎時間,生活中的一切再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的事物都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電腦下的那一張書桌如何在中國生產,然後運送到加拿大再被載往賣場讓我們買回家,往窗外看去對街人家院子籬笆一條條的木板是如何在內陸的山上被砍下、然後樹幹沿著河水流進Fraser River再被拖進沿岸的木材加工廠,都讓我們構思起一幅幅繁複的畫面。孩子們對於世界的運轉雖然還似懂非懂,但自然也興趣濃厚,特別是對於機械與火車最感興趣的兒子更是永遠都有說不完的發現與觀察。我們不再只是單純的使用與接受,反而有機會近距離的去領會工業、資本、消費主義社會其中一小部分運作的來龍去脈。

港口與我們不近不遠,不過或許是山坡造成的回音,我們每天都能清楚地聽到幾次火車還有輪船的鳴笛聲。或許就算再參加個三五次港口單位舉辦的說明會我也沒辦法完全搞懂每天圍繞在生活周遭的這些機械與聲響到底都代表了什麼,但是在耳濡目染之下,我們更理解人類如何設法駕馭地表上的一切,而我們又該如何以更謙卑與負責任的態度來選擇我們的生活與消費方式。地球、海洋、船隻、人,親身經歷的一堂寶貴的社會課,讓我們的北溫生活又更加地豐富了我們的人生價值觀。

照片提供:邢本萱

執行編輯:王穎勳、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