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獨立,要從生活日常中做起!專家提出八大原則,教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並非一蹴可及,需要從日常間的互動,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塑造,父母該如何從旁引導?《未來Family》彙整專家經驗,整理出8大原則提供家長參考。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並非一蹴可及,需要從日常間的互動,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塑造,父母該如何從旁引導?《未來Family》彙整專家經驗,整理出8大原則提供家長參考。

現代人孩子生得少,個個都是寶。不少父母在關愛子女之餘,也會擔心不小心養出了媽寶,結果愛之適足以害之。

本刊特地訪問了台北市湖山國小教師黃敏惠、漢帝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李光莒、澳門大學曹光彪書院導師許恆嘉等多位家長,請他們分享相關的教養經驗,談談如何從小一步步教出獨立自主的孩子?以下是他們精闢的觀點及親身的經驗:

 

1.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黃敏惠強調在心理層面上,為人父母必須先懂得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相信孩子會照顧自己、保護自己,並學會放手、鼓勵孩子多方嘗試,「父母不要太能幹,有時迷糊些,孩子反而會更獨立。」

「請把孩子當獨立的個體來看,他不是個不懂事的人,而是用當下的年紀去懂事的人,」許恆嘉提醒,親子之間應平等、尊重的對待,父母的年紀較長、擁有豐富的知識和生活閱歷,不是用來指責、鄙視或壓榨孩子,而是引導孩子學習成長,讓他們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去學會更多的事。

 

2.順應孩子的自然發展

聽過「漏斗式教養法」嗎?對於培養獨立能力,許恆嘉認為,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慢慢給予適當的自由和權利,同時能力和責任是呈正比的,有了能力之後,該承擔的責任就要去承擔。

順應孩子的自然發展是重要的教養原則。許恆嘉舉例說明,小孩能自己吃,就不要餵食,即使不慎打翻東西,父母應盡量讓孩子學著自己清理,除非是打破碎玻璃之類,有安全顧慮才幫忙出手;小孩開始會跑時,喜歡四處探索,在安全的視線範圍內,放手讓他去,但尾隨著他,不只讓孩子充分運動,同時也會明白自己能夠獨立行動。

不過,父母放手不代表疏忽管教,容許孩子隨便賴皮。許恆嘉分享一段家庭故事:有一天,他正在掃地時,1歲多的女兒跑來,要求拿掃把當木馬騎,他告訴她「掃完地,就可以玩」,結果女兒躺在地上耍賴,換來屁股挨了一棍;但他同時加快掃地的速度,最後學著馬叫聲、騎著掃把,把「木馬」交到女兒手上。

 

3.及早練習、養成習慣

孩子很小就有能力自行料理生活起居,就看照顧者有沒有給予機會。Lisa是醫院行政專員,兩個兒子11歲、8歲,Lisa從小就開始訓練兒子在固定時間大小便,2個月大後就差不多訓練好,半歲開始訓練不用尿布。在許多生活自理上也很早開始訓練。

兄弟倆目前可以自己打理衣物,去陽台將洗好的衣物晾起來、收衣服、摺衣服,早晨能依據課表選擇穿制服、體育服或便服,每天上學書包整理、課後補習物品的準備、玩具整理,雖然偶爾還是會遺漏玩具物品在客廳,但媽媽沒有責罵。哥哥已經會煮湯麵、用電鍋蒸東西,弟弟會洗米、煮飯及切菜。

從小能夠自理生活,自己「控制」而非被照顧者控制,會增加選擇、做決定、做事的信心。兩兄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單獨跟老師及同學去外地過夜旅行,晚上會打電話給家長報平安,但是都沒有哭鬧或想家,全程自己背行囊。旅行天數從2天1夜增加到目前5天4夜已沒問題。

 

4.讓孩子理解不能一直依賴父母

Sophie 是全職媽媽,但她刻意不要為孩子做所有的事。「太多媽媽會提醒孩子,我辛辛苦苦都是為了你,」Sophie說,這樣反而把自己跟孩子綁在一起,讓孩子不能獨立,她則不斷跟孩子說明,「你不是我的全部,我有我的事,不是我沒上班就要為你做所有的事。」

她每週固定要去練合唱團,晚上10、11點才回家,合唱團裡小孩已長大的團員都訝異問她:「你可以來喔?」Sophie國二女兒每天自己設鬧鐘起床、加熱媽媽昨夜準備好的早餐、出門上學,晚上自己會做好作業,上床睡覺;成績很好,全校第二名。
「小孩子從小能夠獨立自處,知道父母及自己都是獨立的個體,自己要為自己負責,」她說,她不想做個氣急敗壞的媽媽,反而親子都輕鬆。

 

5.大量的閱讀和討論對話

獨立思考能力的養成,需要經由大量的閱讀和討論對話。李光莒表示,家裡客廳沒有電視、只有書牆,從孩子小時候就陪著大量閱讀、帶孩子做思辨,且家人經常在餐桌上無所不談,「因為閱讀有助於孩子打開眼界、進行情境學習,而每天和孩子對話,很多價值會被討論出來。」

黃敏惠的家中也沒有電視,只有單槍投影機。她從孩子零歲開始,就陪伴他們閱讀和朗讀,自己讀到很棒的作品,譬如《追風箏的孩子》,往往會立刻和孩子分享,也會經常播放一些不錯的影片。

「閱讀是全家的習慣,可以討論、可以論述個人觀點,也可以透過影片議題來討論、分享想法,」黃敏惠說。

許恆嘉的家中有電視、沒節目,因為他認為看電視會變笨、不思考,他認為書的文字極度壓縮,思考空間是夠的,可以透過閱讀來討論、對話,也可以請孩子分享,代表父母對他喜愛的書也有興趣。

 

6.認真對待孩子的想法

「孩子能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是思想獨立的一大表徵,」許恆嘉說,當孩子還小,通常話說不清楚、用哭泣來抒發情緒,父母應請他哭完再表達,也就是情緒和感受要分開處理。

「不管孩子的想法再奇怪,除非有生命危險,我們很少對孩子說『不』,而是認真對待孩子的想法、承認每個想法的合理性,這是屬於他們年紀的思考方式,」  許恆嘉特別提到,父母和孩子對話的時候,一旦孩子提出問題,要在當下立刻討論,有沒有答案是其次,然後從問題中再拋一個問題回去。

許恆嘉的小兒子就讀國小中年級時,曾在10分鐘內問三個不同的問題:「為什麼唐明皇會愛上楊貴妃」、「為什麼人運動過後會造成肌肉痠痛」……,其實做爸爸的也不知道答案,但會立刻討論、一起找資料。

「王永慶16歲開始做生意,國中的孩子可以有獨立的學習能力,」許恆嘉不會擔心孩子放學後不補習、跑去玩,孩子的學習方式是超越體制的,只要背景知識夠,加上專注和耐力,考試不會是難事。

 

7.支持孩子的興趣及熱情

父母不要一味將孩子的學習生活填滿,在探索成長的過程中,應多給予選擇和留白的空間。

李光莒的小女兒即將成為大一新鮮人,升國中時轉念宜蘭人文、國三選擇自學一年,因為要學會選修課程、安排時間,讓她變得比以前獨立許多,尤其自學那年,一方面準備末代基測、一方面進行移地學習和感興趣的文史調查,帶給她很大的改變及成長。

「最重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學習軌跡,」李光莒鼓勵孩子及早發現自己的興趣,大女兒自小對天文有濃厚的興趣,國二時主動提出要訪問台大教授孫維新,有了這次訪談經驗,對她日後的學習產生極大的鼓舞,在高中時期擔任天文社社長。

另一方面,小女兒喜愛的是文學及文史調查,在高一的暑假主動報名擔任故宮博物院的英文導覽員、紀州庵文學森林的導覽志工,小說家王文興是她崇拜學習的對象。

 

8.提供打工機會,鼓勵脫離舒適圈

黃敏惠補充,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勵孩子動手做,譬如參與廚房做菜,獨自完成菜餚;動手創作與布置自己的活動空間,包括油漆自己的房間;家人一起玩時也可以自己設計遊戲;甚至提供打工機會,讓孩子自己賺零用錢,「離開舒適圈、簡單過生活,也是培養獨立能力的重要一環。」

黃敏惠的兒子從小不補習,但為了準備大學的統測,覺得有必要補習,於是決定跟阿嬤合作賣水餃、賺補習費,大學期間利用空閒擔任攝影師,自己負責大學學費。就連小女兒購買長笛和補習費,也是靠自己賺的。

你可能很難想像,在黃敏惠家中居然看得到「家庭代工」。她主動詢問一位開花店的朋友,需不需要幫忙包裝金莎巧克力,對方說缺人手,就把材料帶回去,讓小女兒有賺零用錢的機會。

此外,小女兒擔任大愛電視「呼叫妙博士」的助理主持人,利用假日錄影,不僅有工作賺錢的能力,還能藉由上山下海,學到不少自然環保知識。

黃敏惠強調,家長應隨時盤點家庭人力與資源,在經濟範圍允許下,尋求適合孩子的學校或社會資源。多年來,兒子和大女兒參加小泰山教育促進會在澎湖的海王子生活體驗營,從隊員晉升為隊輔,加深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成為生命中的重要經驗。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